“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4家达到88家,超出“十一五”17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接近20个百分点的比例位居全区之首;
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19件,以占全区46.4%的比例居自治区首位;
在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1家,以占全区21家挂牌企业半数以上的绝对值位居自治区首位;
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4.72%,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自治区12个盟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继续保持全区首位。
在创新摆上国家发展全局、上升到经济社会核心位置的“十二五”时期,呼和浩特科技创新缘何能领跑四个全区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抓住机遇,政策助燃,“十二五”期间颁布实施的《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加强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经费投入、创新载体平台扶持、技术研发、产业支持、科技人才引进激励、科技项目管理、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建立起了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修订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专利费用资助及奖励办法》《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意见的通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为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工作等多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五年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87项;投入专项经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等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等方面,支持实施了205项重大科技专项,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有效发挥了政府科技经费引导的杠杆作用。
全市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3%;11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产值累计超过800亿元。
——投入科技经费专项用于强化创建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载体和平台,培育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和平台。重点支持了金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呼和浩特留创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鸿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金桥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
——全市新培育创建自治区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个、自治区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5家、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8家及试点培育基地5家、自治区级科技孵化器5家、自治区及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4家。截至今年10月,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0个。
——民生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主要科技成果21项、专利5项,相继建立了呼和浩特市区域内环境电磁辐射强度数据库、呼和浩特市PM2.5源与受体化学成分谱库、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系统软件、呼和浩特市雨污水泵站远程监测控制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服务民生的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管理智慧化水平。
邯郸学步难成器,领异标新方致远。
截至目前,围绕首府乳业、电力、生物及新能源产业形成的优良奶牛选育——规模化饲养——液奶精深加工——乳品新产品等完整的乳业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产业链条;农产品(玉米)——深加工(发酵)——食品药品生物发酵产业链以及电煤——发电——氧化铝提取——电解铝——建材等下游产品较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领跑着全国同行。与此同时,将畜禽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科学运用,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正在牛、猪、羊等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中挖掘新的“宝物”,在有效缓解农村地区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着“中国新能源之都”建设。
……
天道酬勤士,丰收育智人。
站在“两个五年”的历史交汇处放眼未来,呼和浩特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五大基地”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在培育内生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上迈出坚实新步伐!(记者冯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