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通辽农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25亿斤,较“十一五”末期增长33%,平均增速达到5.94%;畜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量达到2111.5万头只口,较“十一五”末期增长37.8%,平均增速达到6.6%。
“十二五”末期,全市已建设完成粮食功能区852.4万亩,其中膜下滴灌236.9万亩,管灌、喷灌等其它灌溉方式615.5万亩,全市各类农牧业用水单井控制面积由80亩提高到200——300亩以上,累计压减机电井3万眼,年节约农业用水5.4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3提高到0.6,农牧业用水比例由原来的85%下降到80%。功能区较建设前每亩平均增产200公斤以上,五年累计增产48亿公斤。今后,功能区每年较建设前可增产粮食17亿公斤。
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出栏肉畜1110万头只口,比2010年增长25.6%;预计2015年肉类产量70万吨,奶类产量52万吨,禽蛋产量6.5万吨,绵羊毛产量达1.13万吨,山羊绒产量1256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6%、6%、8%、18%和2%。“十二五”期间,通辽以人工授精改良为手段,大力推行牲畜品种改良,稳步提升畜禽品质,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更新良种种公羊32650只,从澳大利亚进口杜泊等肉羊种羊1100只,为羊良种改良提供了优质种源保障,2015年全市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重达到96%,比2010年提高2%。“十二五”末期,预计全市可建成标准化畜禽棚舍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标准化青(黄)贮窖池容积达300万立方米,全市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300万亩。
“十二五”期间,通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基地、利益联结三个关键环节为抓手,主导产业进入创新提高、转型升级阶段。通辽已形成600万吨玉米、60万头肉牛、400万口生猪、400万只肉羊、6000万羽禽类、100万吨杂粮杂豆等特色产品的加工能力。全市农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65%,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有驰名商标企业7家,著名商标企业43家,知名商标企业88家,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全市共有26家重点龙头企业自建共建玉米、肉牛、肉羊、生猪、红干椒、沙稻、荞麦等9大优势特色产业29个示范基地,实施“公司+基地+农牧户+标准”农牧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全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总数62家,认证产品面积345万亩。同时,通过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已引进各类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清谷新禾、科左中旗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等36家传统产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开展线上线下同步交易,全市已建设行政嘎查村电商服务站526个,开设个人网店5000余家。(记者 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