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精彩十二五】通辽:定格一帧帧沃野平畴的丰收图景
内蒙古新闻网  15-12-24 10:40 打印本页 来源: 通辽日报  
 

  通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内蒙古粮仓”,有着雄厚的农牧业基础。但同时,通辽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一直是农牧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十二五”期间,如何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不断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2011年起,通辽启动实施“8511521113”工程,开启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的辉煌旅程!

  “8511521113”工程,即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建设800万亩高产高效节水粮食功能区;在具有养殖传统、农牧结合优势明显的半农半牧区建设500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在以发展牧业为主的牧区大力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扩大牲畜种群;在主城区、各旗县城镇周边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并且农牧民积极性高的地区建设100万亩设施农业、100万亩特色种植业基地;在生态脆弱区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退耕还林还草500万亩;以牛产业为重点,建成牲畜存栏2000万头(只)的养殖基地;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按照未来主城区、城镇、农村牧区三个百万人口的发展布局,建成1000个新农村新牧区嘎查村,每年转移农牧民10万人;以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为示范,建立农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年加工转化玉米100亿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全市压减机电井3万眼。

  这项工程涵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标志着通辽走上彻底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节水高产高效“吨粮田”遍地开花

  媒体见证:

  《通辽日报》2012年05月17日一版

  在对现有高产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加强管护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通辽因地制宜推广使用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累计达到800万亩,实现年节水5亿立方米、压减机电井3万眼、农业用水比例由88%降至70%左右,年粮食产量达到160亿斤。

  记者感言:

  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享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十二五”期间,8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现代节水农田建设目标,是通辽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牧业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十二五”:

  包金花家的玉米地位于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2012年重点建设的1万亩集中连片膜下滴灌和玉米“吨粮田”项目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问起今年的玉米收成,包金花快人快语:“我家一共种了20亩玉米,以往用三轮车能拉22车,这回多收了12车!”

  “首先是增温,项目区提前10——14天下种,收获的时间也能早半个月以上。其次增产,膜下滴灌玉米保苗每亩比常规种植多1500株以上,亩均增产600斤以上,达到了2000斤,农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三是省水,1万亩的项目区一年就节水300万立方米,农田井由原来的130眼减少到63眼。四是省肥、省工,肥料由专业人员配好,随着滴灌水直接送达作物根系。浇灌时也由专人操作,节省了劳动力。再有,项目区的玉米成熟度好,每斤价格比普通玉米高出5分钱左右。”说起项目的好处,腰林毛都镇党委书记刘勇如数家珍。

  “与10年前相比,那仁嘎查的水位下降了6米,我们干着急没办法。如今上了膜下滴灌,能实现节水50%!”科左中旗舍伯吐镇那仁嘎查党支部书记关田喜告诉我们,作为全市的试点,那仁嘎查率先安装了节水智能化系统,农户刷卡浇地,操作简便,所需费用一目了然。

  在保障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通辽利用科技手段,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把耕地面积降下来,逐步完成800万亩高产高效节水粮食功能区建设目标。退下来的耕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特色农业、沙产业和“菜篮子”工程,一部分还林还草,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十二五”末期,全市建设完成功能区852.4万亩,其中膜下滴灌236.9万亩,管灌、喷灌等其它灌溉方式615.5万亩,各类农牧业用水单井控制面积由80亩提高到200——300亩,累计压减机电井3万眼,年节约农业用水5.4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3提高到0.6,农牧业用水比例由原来的85%下降到80%。功能区较建设前每亩平均增产200公斤以上,5年累计增产48亿公斤。

  通过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功能区粮食生产达到了高产和稳产。科左中旗、开鲁县、科尔沁区先后各建设了一处集中连片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示范区,其中,科左中旗建成40万亩集中连片区,科尔沁区建成22万亩集中连片区,开鲁县建成20万亩集中连片区。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5年来,通辽先后三次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市,科左中旗、开鲁县、科尔沁区先后多次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并受到表彰。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业助农增收

  媒体见证:

  《通辽日报》2012年1月9日一版

  要按照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吨粮田”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科尔沁肉牛品牌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以“8511521113”工作部署为总揽,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优化通辽农牧业的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空间布局。

  记者感言:

  “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牧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稳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全力推进畜禽良种化,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肉牛产业,全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牧民告别传统的养殖模式,走上了科学养殖之路。

  我的“十二五”:

  科左中旗舍伯吐镇那仁嘎查养牛户关满喜,说起养牛头头是道:“养肉牛的好处可多着呢!我家种了110亩玉米,粮食一年能打20多万斤。养了30来头牛,秸秆可以喂牛,牛粪用来生产沼气,剩下的还能当农家肥。”2012年,关满喜家仅卖牛就收入了8万多元。

  依托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户实现了统一棚舍、统一饲养方式、统一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控、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使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挂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两大头衔的通辽余粮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育肥牛养殖、屠宰加工和市场管理服务,下设优质母牛繁育基地、通辽谷润肉业有限公司和余粮堡活畜交易市场,是港澳地区优质活牛的主要供应基地。公司副总经理杨占家说:“目前,我们育肥牛的存栏量由3.5万头增加到5万头,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要带动更多的农牧户增收致富。”

  2015牧业年度,通辽牲畜存栏总量达到2111.5万头只,其中牛302.4万头,羊1234.9万只,生猪531.3万口,马骡驴42.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到1亿只,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6.7%。

  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将出栏肉畜1110万头只(口),比2010年增长25.6%,其中出栏肉牛110万头、肉羊520万只、生猪460万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22.3%、54.9%、9.3%和38%;预计2015年肉类产量70万吨,奶类产量52万吨,禽蛋产量6.5万吨,绵羊毛产量1.13万吨,山羊绒产量1256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6%、6%、8%、18%和2%。

  “十二五”末期,预计全市标准化畜禽棚舍面积可达2000万平方米,标准化青(黄)贮窖池容积达300万立方米。全市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多年生优质牧草保有面积达100万亩;年打贮青干草15亿公斤,制作青贮饲料120亿公斤,生产秸秆“三化两贮”饲料80亿公斤;现有大型饲草储备库25个、饲料企业22户,饲草料加工储备能力达到215亿公斤。

  主打“绿色”牌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凸显

  媒体见证:

  《通辽日报》2014年2月24日一版

  要更加重视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畜牧业、发展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为重点的结构调整,重点做好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三篇文章”。

  记者感言: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然趋势。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金、技术、科技、现代化物资装备、市场开拓等优势,与农牧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共担风险的利益连接体,在龙头企业的介入、产业链的带动下,实现农企双赢,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通辽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

  我的“十二五”:

  在通辽市大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孵化基地的孟祥凤家,一大群亲朋好友正在帮他采摘杏鲍菇。“我家的地不太好,过去种玉米产量一直不行,一年下来只能剩1万多块钱。2011年,听说来公司里干活能挣钱,我们就来了。一年的时间,我家收了9茬蘑菇,估摸着至少能剩五六万块钱。在这儿种蘑菇,一点也不累,菌棒是公司统一提供的,还定期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每斤杏鲍菇以4.5元的保护价回收,不用担心卖不出去。”钱袋子鼓了,孟祥凤自然喜形于色。

  通辽市大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江告诉记者,孟祥凤家所在的食用菌产业孵化基地一期工程——财富家园的40户居民于2011年12月正式入住,每户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集住宅功能和生产食用菌功能于一体,其中养菌房近70平方米。公司为这些居民提供从产品研发到销售的全套服务。“接下来,我们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努力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家致富。”

  “十二五”期间,通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基地、利益联结三个关键环节为抓手,主导产业进入创新提高、转型升级新阶段。

  “十二五”末期,通辽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预计达到160家,流通企业达到45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8家和20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比2011年增长53.6%;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68家,市级龙头企业96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家、10家和41家。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32万户,比2011年增加5万户;解决就业5万人,比2011年增加2万人;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5000元,约占农牧民总收入的51%,比2011年提高9个百分点。

  全市170家重点龙头企业,80%的企业与基地农户有着不同程度的利益联结关系,45%的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肉牛、乳、杂粮杂豆、沙稻、红干椒、蒙药等产业较其他产业联结更为紧密,探索出股份合作型、合同订单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产业联盟”模式、“6合1”模式等带动农牧民增收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五年的时间,通辽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五年的时间,通辽的农村牧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年的时间,通辽的农牧民告别传统和落后,朝着“小康”目标大步奔跑!(记者 贾雪)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