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上感受年的气息
正月初四,在包头市东河区吕祖庙,前来逛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庙前广场上,经营各种生意的商贩在集中叫卖,卖糖茶的、捏面人的、卖儿童玩具的、卖各种陶制工艺品的……吆喝声响成一片。
吕祖庙曾被称为包头市“十大寺庙之一”,平时香火很旺,近年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已经成为包头市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之一。记者随着人群走进庙内,巨大的红柱和琉璃顶,庄严典雅,金身大佛肃穆轩昂。庙会自古就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春节长假期间,人们在逛庙会的过程中去庙里拜一拜,在庙会上逛一逛,感受浓浓的过年的气息。 出来逛庙会的人们,先是欣赏古建筑感受传统文化,再到小吃一条街上,品尝一下冰糖葫芦、撒尿牛丸、油炸臭豆腐、新疆烤羊肉串等风味小吃,这年味儿,就更浓了。(本报记者 苏永生)
小对联里有大学问
我,一个南方人,娶了个东北媳妇,在呼和浩特市过年。
农历大年,吃过早饭便开始贴对联。看着一副副印刷精美的对联,不禁想起小时候家乡的对联。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桐城市,当地有“天下文都”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在春联上也有体现。过去,当地人家的对联几乎都是字写得较好的村民帮忙书写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儿,我小时候就看过不少人家的对联里都有“五畜”“五谷”之类的内容。
不但如此,很多写对联的人还能结合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创作对联,所以很难在一个村里找到雷同的对联,换一个时髦的词说,那就是“私人定制”。
媳妇儿已有身孕,我贴对联时她就在一旁打个下手,当然最主要的工作还是站得远些瞅瞅对联贴得正不正。岳母在屋内开始嘀咕:“你们要生猴宝宝了,应该买跟这个主题有关的对联。”
媳妇儿答道:“我也想买呢,可是没有呀,只好买了几张可爱的猴子贴门上。”
我忍不住笑了,告诉她:“那个叫门心联。”
看来对联也需要私人定制了,谁家有个怀孕的,谁家搬新房子了,谁家盼望孩子学习好,考个好大学了……估计都想在对联上体现出自己的心声。(本报记者 章奎)
压岁钱里的期盼
今年过年,远在乌海的姐姐和姐夫带着小外甥回到农村的家里过年。
“妈妈,你看,这儿的树好多!”“妈妈,你快看,外面有牛、还有羊!”城市里长大的小外甥对一切都赶到新奇。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这副春联把诗都写上去啦。”读小学三年级的他对春联有了兴趣。
“小康花放千村醉,大地春回百媚生。妈妈,啥是小康?”我反问他“你觉得呢?”“是不是就是姥姥家的好吃的越来越多,姥姥每年给我的压岁钱越来越多?”这个非标准答案让大人忍不住笑了。
“到底是不是啊?小姨。”他问的一脸认真。看他这么认真的思考,姐姐和他解释道“你说的对了一部分,小康就是指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姐姐提议,每个人都举杯说句祝福语。小外甥第一个举杯,郑重其事的说:“祝姥姥姥爷小康生活幸福!”看,小外甥都知道,小康,就是一种幸福。(本报记者 史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