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东河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产业、富农民,抓环境、美乡村,抓文明、淳乡风,从组织引领发挥“头雁效应”,到村容整治让乡村更有“看头”……凝聚各方力量,精心“雕琢”,“面子”“里子”一键美颜,一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东河大地徐徐铺展。
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温室反季节绿色葡萄已经引进新品种19个,成功推广应用11个,推广面积达到2万多亩,明年还要继续引进农业新品种,增加科技含量。”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莎木佳村润泽园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胜利说。从兴办合作社一开始,镇党委就积极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将发展目标定位于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润泽园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东河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河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一个基地、两个观光园、七个特色产业示范种植园”为抓手,以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依托,由11个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集成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4套,引进蔬菜新品种20个,建设核心示范区2个,辐射带动示范区7个。
在此基础上,东河区积极从国内外引进特色农产品,推广甜蜜蓝宝石、夏黑等新品种65个,示范种植100亩。目前,东河区农畜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6个,占全市的54.5%,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14个,包头市知名商标22个。
产业兴,带富一方经济。在东河区,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大蒜、莎木佳的葡萄……这些叫得响的品牌,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截至目前,实现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村达29个,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环境整治山村换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河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心规划,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美起来。
“轰隆隆,轰隆隆……”铲车、运输车不断穿梭往来,这是沙尔沁镇组织机具清理河道内部分淤泥和垃圾。东河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工程,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截至目前,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6万余吨,整治沟渠30余公里,新建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1个,发展秸秆收集加工储运站2个,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750户,公厕改造31座,新建分散式户用污水处理设施11套。
在剑指脏乱环境的同时,东河区对农村林业生态建设一刻也不放松,积极做好村屯绿化工程782亩、8.8万株树木的养护工作,绿染乡村大地。对农村水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新建改建乡村道路14.8公里,实现了城乡交通路网全覆盖。着力推进农村天然气替代工程,南海子村、邓家营子村已经投入使用,其他村庄正在紧张施工中。
“一约四会”激活新风尚
“以前每到过年或农闲时,村里人大多都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时不时来点赢钱的小刺激,久而久之既影响邻里关系又形成了不良风气。自从成立了禁毒禁赌会,村‘两委’人员经常入户走访,让大伙儿远离毒赌不良嗜好。”贫困户曾平娃说,如今他从牌场上的“常客”变成田地里的“种植能手”,还光荣地摘掉了“贫困帽”。
各村成立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师、致富能手组成的工作组,通过红白理事会,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节办建章立制;通过村民议事会,解决信访棘手问题,化解家庭邻里矛盾;通过道德评议会,评选道德典型,约束失德行为;通过禁毒禁赌会,监督毒赌行为,确保村规民约顺利执行。
好风气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也需要榜样的引领。
高丽清,是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村民,自打嫁进夫家后,就把公婆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和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夏天,公公被查出肺癌晚期,全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垮,婆婆整日以泪洗面,一双儿女要完成学业,丈夫要打工挣钱养家,照料老人的重担就落在高丽清一个人身上。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对于高丽清而言,为老人洗脸、喂饭、端屎端尿……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毫无怨言。高丽清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孝敬老人的事情被左邻右舍传为佳话。
如今,东河区“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美德少年”“星级文明户”“新乡贤”等先进典型纷纷涌现,各村孝老爱亲、崇德向善、诚实守信之风劲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