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鄂尔多斯新闻   
鄂尔多斯:打造绿色环保型矿山
内蒙古新闻网  11-09-26 17:28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新兴的鄂尔多斯市已呈现出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新气象。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市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全国人大、国务院确定的工作目标,遵照国家安监总局、自治区关于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和资源整合工作的部署,该市以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全力推进煤矿的整顿关闭、整合技改工作。近日,记着跟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相关工作人员前往该市进行了实地采访。

  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型矿山

  9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矿山开采企业。当日一早,记者一行走进神华准能公司开发建设的黑岱沟露天煤矿项目区,一片一片的绿色屏障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单坑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吨的煤炭大矿,黑岱沟煤矿从建矿就开始大胆探索,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型矿山。由于地质条件所限,黑岱沟露天煤矿采用了综合开采工艺。其中上部黄土层的平均厚度为49米,采用轮斗挖掘机-胶带输送机-排土机的连续开采工艺;下层采用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开采工艺。选煤厂设计采用了跳汰洗选工艺。露天矿开采的毛煤采取分采、分运、分储、分洗或混洗,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如今,黑岱沟露天矿开采所选用的主要设备,是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引进的当今最先进的采矿设备,这些设备使矿区以及排土场最终边坡提前到界,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和扬尘,为生态治理打造坚实的种源基地。目前,经研究检测,该煤矿的排土场已经规划建设了以观赏为主的果园景观生态建设。通过对所栽植果树和其他乔灌木的观测研究,筛选出了适宜于排土场生长的果树品种以及油松、旱柳、榆树、沙棘、玫瑰等乔灌木品种,完成了排土场的景观生态建设工作。

  以人为本 阳光搬迁

  在采访中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该旗矿区居民搬迁补偿办成立三年来,创造性地将本地矿区实际与矿区居民搬迁补偿量大、任务重的特点相结合,一举改变了矿区居民搬迁的旧面貌,在鄂尔多斯市开创了“以人为本,阳光搬迁”的先例。

  2008年,面对矿区居民需要搬迁的实际情况,准格尔旗委、政府适时从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经过对晋、陕两省及周边旗区多次调研后,最终经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矿区居民搬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这个英明的决定改变了准格尔旗矿区居民搬迁困难多、问题多的现状,从那时起,矿区居民搬迁补偿工作得到有序开展,“阳光搬迁”模式从诞生到普及得到了老百姓的充分认可。

  9月15日,准格尔旗矿区居民搬迁补偿办奇金泉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矿区搬迁工作之所以搞得好,是准格尔旗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的结果。几年来,他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有利于促进企业增效和矿区搬迁居民增收以及“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总体思路,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指引下,本着使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实行人性化搬迁、合理化补偿、最优化安置,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搬迁户的生活和出路问题,走出了一条阳光、和谐搬迁的新路子。

  百姓生活有保障

  “我们这些村民,不仅得到了补偿,还可以自愿挑选经济适用房和安置区,政府还提供条件让我们的孩子参加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就可以进城里的企业上班。而我们老人女的55岁,男的59岁就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养老金,我们可是后顾无忧了。”贺过计对记者说。如今,他和老伴住在170平方米的楼房里,客厅里有50英寸的大彩电,宽大的沙发和茶几花了1万多元。由于矿区征占,贺过计老两口和乡亲们于2009年迁移到薛家湾镇上的新建移民小区——城东新村,住进现在的楼房,并拿到了一大笔补偿金。

  为使搬迁居民“居有所劳、劳有所得”,准格尔旗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青壮年居民开展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就近推荐到煤炭企业和服务区就业。并要求在准格尔旗的煤炭企业安置当地劳动力不低于30%。从2010年开始,准格尔旗已经通过接受就业培训、旗内招工优惠、定向选送子女到内工大等高等院校学习、定向推荐等方式对矿区移民子女进行就业安置。

  为了给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确保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鄂尔多斯市坚持走和谐矿区之路,统筹考虑民生问题。

  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鄂尔多斯市于2008年8月起开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和“企业所有、政府监督、专款专用”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存储额度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97家矿山企业存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4.044亿元。

  保护地质生态

  9月16日,迎着绵绵细雨,记者跟随媒体采访团又来到了伊金霍洛旗乌兰煤矿进行了实地采访。该矿的矿长对记者说:“我们矿区在安全生产方面对采区进行了认真规划,严格按照初步设计的要求进行采掘,时刻保持平盘高度、宽度,时刻把握帮坡角的度数,始终保持采坑边坡稳定。做到无坍塌,无滑坡现象发生。”在乌兰煤矿采访时,记着发现该矿对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方面做得的确到位。在对大气污染方面,为了防止煤尘、粉尘污染,矿区尽量减少煤场原煤存储量,实行以销定产。在生态污染方面,矿区实行边剥采、边利用、边恢复植被的措施。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进行严格管理,成立环境风险应急处理指挥系统,对废水、固废、爆炸物品等环境污染源,及时进行预警,并就应急准备、报告、抢险、人力保障、财力保障等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

  排土场变成生态区

  连日来,在鄂尔多斯的矿山企业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现山川秀美的鄂尔多斯。

  神东天隆集团武家塔露天矿坐落在伊金霍洛旗境内。9月16日,当记者来到该矿的排土场时,眼前是成片的树林、9月依然盛开的鲜花、池塘中游来游去的灰雁,让人仿佛置身塞外田园。武家塔露天煤矿矿长刘志全说,该矿的排土场现在不但实现了百分之百植被覆盖,更有1400亩复垦基地,种植了150亩蔬菜,200亩的沙棘林同时兼做养鸡场使用,去年产蔬菜27万斤,今年生产的20多万斤蔬菜已经分给了职工。“我们还将在排土场剩余的土地上继续加大种植葡萄、枸杞、文冠果。试种后看效益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大面积推广。”刘志全说:“最终我们要把武家塔露天煤矿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高效种植业、养殖业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矿区。”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采访时看到全市各露天矿的排土场无一例外都有绿色的外衣,绝大部分比周边的植被都要好很多,置身其中,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在矿区。其实,排土场披绿,并不是企业努力的结果,鄂尔多斯市、旗(区)两级政府在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同时,政府还组织开展了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开采矿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预防机制和地表生态补偿恢复办法,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从而全面减少了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全面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借煤矿整顿关闭的历史机遇,提出实施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措施,由政府规划、企业出资、协会运作,补偿因煤炭生产、经营而被破坏污染的农田、草场、林地、居民住宅等,治理采区沉陷、水位下降、环境污染和恢复地貌、绿化地表,为矿区农牧民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生产设施配套的高标准移民新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的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地方煤矿数量从2005年初的552座减少至目前的276座,减幅50%;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最高峰时的10下降至2006年的0.28。为了减少煤矿数量,优化生产布局,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机械化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采取加快煤矿技术改造,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深化,实施煤炭产品凭票销售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矿整顿关闭成果巩固,预防为主、多措并举,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矿山的整顿关闭工作。(记者 张国文)

[责任编辑 王彤]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