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公租房“扩容”政策真正惠及民众,把好事办好,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9日,北京“公租房细则”《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发布,《通知》明确提出,申请北京公租房的家庭,除了本市户籍符合一定条件的家庭外,在北京工作一定年限的外地人也纳入公租房的范围。这是北京的保障房首次对外地人开放。(10月20日《新京报》)
多年以来,由于原有住房保障制度的种种限制,众多在城市中辛勤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与保障房无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能租廉租房,也不能买经济适用房,更买不起商品房,无奈之下只能租房居住。这既不利于他们安居乐业,也不利于他们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产生归属感。
在此语境下,与部分城市把外来人口排除在公租房之外的关门思维相比,北京市着眼实际,将公租房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政策“扩容”显然是一件受益者众、值得期待的民生之举。
尽管北京公租房“扩容”新政看起来很美,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以及网友的赞同和力挺,不过,公租房此前在一些城市也有所探索与发展,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相对于“住者有其屋”的社会需要来说,公租房供应数量仍然有待增加。如何落实相关公租房政策,显然又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公租房“扩容”政策真正惠及民众,把好事办好,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保证公租房建设的数量与质量,让更多民众受益。保证公租房充足的数量,地方政府显然需要面对建设资金难题。眼下,不少地方建起商品房来不遗余力,可对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热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尤其是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地方政府不仅要倒贴土地,且投入资金回笼周期过长,大多不太积极,即便是硬着头皮上马,也有些心有旁骛。因此,这项公租房善政能否惠及民生,关键要看钱从哪里来。财政投入?很多地方已然捉襟见肘;地方发债筹资?地方债务规模已很庞大,且发债多以土地为抵押,如今房价僵持,常见土地流拍,地方债似乎也不足依赖。看来,还得拓展思路广开财源,从制度上保障公租房资金的落实到位。譬如,将住房公积金收益专款专用建设公租房,既能解资金之困,也符合公积金的安居本意,不失为一种两全之策。
其次,完善公租房公平分配制度,让公租房供应精确制导、雪中送炭。众所周知,尽管保障性住房建设看起来如火如荼,但目前公租房、廉租房仍属稀缺资源,分给谁不分给谁,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建立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分配机制,也是重中之重。鉴于此前开奔驰、宝马的高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以及连摇号都出现作弊现象的客观现实,想来谁也无法对公租房的公平分配保持天然的淡定。因此,避免类似情况在公租房上重演,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未雨绸缪,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监管的各个细节,使其更加严密,更加成熟,从而把有限的公租房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总之,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落实公租房“扩容”政策,让公租房的雨露真正洒向外来住房困难群体,须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制度配套。唯有如此,众多求房若渴的外来住房困难群体才会不再“望房兴叹”。(孙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