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认真研究我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我区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全区金融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金融发展、改革和稳定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国家深化金融改革和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自治区金融业呈现出总量扩大、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运行安全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时期,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8%,超过同期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现有银行、证券、保险、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从业人员17万人,2010年新增就业人员近2万人。
第一,银行业已经成为我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大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渣打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我区,全区有各类银行22家。到2010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资产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3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3倍。“十一五”期间,银行业金融资产年均增长26.9%,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7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实现了从2005年的部分亏损到2010年全行业整体盈利。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14.47%下降到2010年的3.1%,比2005年下降了11.37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5年末的3298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10279亿元,增长2.1倍,存款余额年均增速为25.6%,较“十五”期间提高4.5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2589亿元增加到7919亿元,增长2.1倍,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为25.3%,较“十五”期间提高11.2个百分点。全区现代化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地方性银行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末,全区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3933亿元,占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30%;地方性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872.5亿元,在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占到27.8%;地方性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560.2亿元,在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占到19.5%。农村信用社系统经过5年改革和发展,资产已经超过2400多亿元,成为自治区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包商银行资产突破1000亿元,在区内外设立16家分行、21家村镇银行和1家贷款公司,正在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展。包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形成了品牌,受到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还被评为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第1名。于2009年重组成立的内蒙古银行发展迅速,总资产近300亿元,在区内设立了包头、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锡林郭勒、兴安、乌兰察布7家分行,在区外设立了哈尔滨分行,并且在区内外设立24家村镇银行。鄂尔多斯银行、乌海银行均已实现跨区域发展。
第三,保险体系成为覆盖城乡、功能多样、服务万家的风险防护网。保险业是我区金融业中市场主体最多、盟市覆盖面最广、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全区保险分支机构达到1768家,其中,省级保险公司31家。到2010年末,全区保险业实现原保险收入215.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8%,高于全国保险业平均增速4.6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区保险业共承担各类风险13万亿元,支付赔款和给付近200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5倍和2.7倍,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为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了多个板块上市、多种方式融资的体系。通过采取激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板块上市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区企业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累计融资192.9亿元,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可转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在债券市场累计融资406亿元。全区先后有7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有5家企业在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境外上市。
第五,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新生力量。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我区确定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到2010年末,全区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户数达到422家,注册资本312.5亿元,覆盖全区95%的旗县区,成为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区,支持了4万多户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的融资需求。我区的3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被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议评为2010年中国小额信贷最具发展潜力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社会责任奖。我区有13家小额贷款公司进入“2010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竞争力100强”。与此同时,我区的融资性担保得到较快发展,全区核发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已经达到190家,覆盖了自治区主要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累计筹集担保资金76.2亿元,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430亿元。
“十一五”时期,我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信用体系,并且与东北三省建立了信用合作机制,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区域共建共享。
今年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面对市场流动性收紧,银行信贷资源紧张的新形势,全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支持微小企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全区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780亿元,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国增速6.2个百分点;全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150.6亿元,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增速4.7个百分点。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全区贷款增速和增量有所回落,基本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在连续几年上市融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继去年内蒙古福瑞中蒙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后,今年我区企业上市融资取得较大突破,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包头东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共实现证券市场融资31.7亿元。内蒙古金河生物公司、内蒙古伊泰集团H股有望近期上市;大中矿业、和信园蒙草抗旱、神润科技、蒙西水泥、小尾羊等企业有望明年挂牌上市。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些年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与金融强有力的支撑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金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日益密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金融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