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首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可以看到一条清晰有序的脉络,从图纸上的各种符号到一条条大街小巷、一座座桥梁涵洞、一幢幢高楼大厦,沿着这条脉络,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上,首府逐渐变大长高。
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框架,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大到210平方公里。
同时修路,贯通了二环路内八横八纵主干道,绕城高速全面建成。
打造宜居环境,环城水系治理主体工程、滨河路主体工程完工,在“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新、亮、美、绿、净、畅”6字工程和“一街五区”新区建设等等项目不断夯实城市基础设施,“三城同创”则不断改善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
科学规划绘蓝图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在呼和浩特市规划局里的两个展板前,红、绿、黄、蓝等各色的区域图清晰地显示着呼和浩特市近几年“一核双圈一体化”和“一街五区”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向。
“一核”指以市四区为主的核心区,“双圈”则指以5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和城镇圈。
2008年通过的《呼和浩特市一核双圈总体规划纲要》,将城市核心区定位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环路与绕城公路之间作为城市生态屏障。外围卫星城承接外迁工业,促进产业结构更新优化。
这样,通过“一核双圈”实施的战略调整、布局调整、结构调整、政策调整,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城乡的一体化格局。
将机场路打造成具有一流水准的景观大道、迎宾大道,成为自治区首府的“区门第一街”。
建设火车东站周边的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集交通、商贸、金融、居住等功能为一体,打造呼和浩特东部门户的综合生态型中心商务标志性形象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旅游、文化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机场周边的空港物流区,形成空港与城市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区域;按照行政、商务、金融中心和总部基地的定位来建设如意开发区的行政商务金融中心区;在现有布局和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商业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园区及周边的教育产业区组团发展;以内蒙古党校新址为中心的大小黑河之间的滨河新区,要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组团区。
如今,这些科学规划正从蓝图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发展成果惠民生
随着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规划逐一变为现实,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真正的实惠。
2011年,呼和浩特市共改造27个城中村,已完成动迁1200多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面积232万平方米,是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投入22亿元,对194个、总面积46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17万居民受益。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700户。
新建续建城区主次干道52条,桥梁通道17座,多数工程当年完工。新建和改造供排水管网133.5公里、供热管网70.8公里。完成中心城区14条主次干道和7条小街巷电缆入地工程。加快发展公交事业,新增150台新能源公交车。
城市景观建设和街景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历时3年、全长66.4公里的环城河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滨河路及沿河景观工程全线推进。建成敕勒川公园、锡林公园一期工程,对22个公园及游园、15处广场绿地、27条主次干道、16处城市重要节点实施了景观绿化和街景改造,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市容环境得到有效改观。
搬迁后的呼市第一医院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管理进一步规范,门诊量和住院治疗人数明显增加。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启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新建一批群众健身路径工程,对人民体育场、呼和浩特全民健身中心进行改造并无偿或优惠向群众开放。
破解难题抓建设
“道路对于一个城市,如同人体的血管。”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孙建华这样阐述道路的重要。“不光是地面硬化,在地下还要铺设管网,比如排水供水管、电缆和光纤、还有煤气等关系着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系列基础设施。”
不断增长的市区面积和城市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公共设施需要。由于地处北方,施工工期短,除去雨季和重大节日等特殊情况,呼市每年施工的时间只有四到五个月,所以每年改造的道路是有限的,而管网及道路改造又是个系统工程,一年、两年将所有道路改造完毕也是不现实的。
城市化快速发展,成就瞩目也带来了一些相应的问题,这是所有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呼和浩特市在这方面正在做着自己的尝试,正在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并且尽可能提高效率,今年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就是对前两年改造工作的延续和深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铺开,作为首府的呼和浩特市,将把更美的蓝图变为现实。(记者钱曙光 贾永强 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