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纵观自治区成立6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追求,入民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科学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入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入民过上更好生活。
记忆,常常与数字有不解之缘。
季节的时针指向寒意逼人的2013年深秋,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几组民生数字,深深地植入了内蒙古人的美好记忆里:
全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提高177元,月薪首破1900元;
全区城镇、农牧区低保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9元和31.6元;
……
数字,是一面镜子。
透过这面镜子,关乎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一系列命题亟待求证:
内蒙古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
内蒙古如何开创民生改善与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主旋律”
10月23日,霜降,天气转冷。
这一天,巴彦淖尔市市民温六小的新居里却热闹起来。
伴随着一声声炮竹的炸响,前来庆贺老温一家喜迁新居的亲朋好友们共同端起了酒杯……
以前,喜迁新居的热闹场面,老温连想都不敢想。
两年前霜降这一天,刚刚买下新楼房的老温被查出患上了肺心病,半年住院便花去十几万元,再也无力装修新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没想到,单位给他办的医疗保险帮了大忙。两年来,随着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老温治病的大部分花费得以解决。
待病情好转后,老温便着手装修新房,并专门选在霜降这天喜迁新居。
温六小的经历,是内蒙古民生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这条协调发展之路上,有两点不容置疑: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已经成为内蒙古坚定不移的选择;
随着“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已经成为内蒙古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旋律一:全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年名列西部之首,内蒙古正在全力开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收入叠加的增收局面。
旋律二:以科技为引领的设施农牧业、避灾型农牧业发展迅速,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增收局面已经形成,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已稳定占到全部收入的2/5左右。
旋律三:今年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每人增加40元,2200多万城乡居民参加了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望淡出内蒙古人的视野。
旋律四: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年以2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470万人。
旋律五:全区城、乡居民低保金标准今年分别提高708元、379.2元,城、乡享受低保的居民每人全年可分别领取5300多元和近3000元的低保金。
旋律六:2013年区内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再超2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现已超过23万人,为千万居民“造饭碗”已是内蒙古最大的民生工程。
旋律七:全区普通高校比10年前增加了27所,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100多人,高中生免费教育提前实现,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旋律八:全区城乡生活困难群体成为保障房重点保障对象,城镇暂住的低收入群体被部分盟市列入城镇保障房保障范围,内蒙古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旋律九: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超过96%,每个盟市公共图书馆平均达到9个以上,博物馆达到5个以上,全区居民文化公共活动空间正在扩容。
……
仔细品味这深得民心的“旋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贯彻“8337”发展思路,关键节点是改善民生;
推进富民强区,“发展为了人民”是其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