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乌兰浩特市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办事处逐渐融入城市,村民逐步向居民转化。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以“村改居”为契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落实国家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转换工作思路和工作职能,使辖区居民从中受益,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村改居”让群众生活更方便。“现在我们出门就能办事,交水费,交电费,和城里人一样方便,再也不用跑冤枉路了!”记者在红联巷社区办公楼听到一位前来办事的大妈高兴地说。在城郊办事处红联村(现称留守处)旧地不远处,由留守处自筹资金建设的一座六层结构、面积3000平方米的涵盖多功能活动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社区办公室等标准化基础设施在内的办公楼拔地而起,邻近的居民们不再为“绕遍半个城,只求办个证”而苦恼,足不出户在这就可以享受到办理医保、社保、新农合、计生等一站式服务;新增设的自助式缴费机使居民随时能缴纳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等费用;每个小区依靠社区提供的设备、场地和指导人员建立了健身操、大秧歌队,平时锻炼健身休闲,在社区举办演出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小区活力。便民设施的健全再度聚拢了周围居民小区的“人气”,原本一些居民“东家西家拉家常、三个五个晒太阳”的现象没有了,这就是新建成的红联巷社区。红联巷社区立了标杆,红光留守处与兴北社区、永联留守处也不甘落后,自筹自建的办公楼业已相继开工,预计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其他几个社区的改建工作也在规划设计和筹备之中。王爷庙社区与盖亚房地产公司共同打造的新社区已经装修整合完毕,即将投入使用。城郊办事处硬件设施的完善,极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活。
“村改居”背后的艰辛故事。“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本来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如今要赶上城市化的步伐,村变为社区,村民变为居民,科学合理地推进社区建设势在必行!”城郊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恩龙的话掷地有声。城郊办事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短时间内补齐社区建设短板。先将原有的村建制撤销,过渡为具有法人实体的留守处,为向社区过渡迈进了关键的一步。接下来,为建成快速联系服务群众的真正社区,城郊办事处请来了具有丰富社区管理经验的干部到城郊主抓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并任党工委委员,全面提升城郊办事处的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现有的5个社区干部每月到乌兰浩特市各成立时间较长的办事处“取经”,学习老社区的服务管理经验、模式和理念,累计达300余人次,参加学习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60余条;带领7个留守处干部到外地实地参观考察当地成功做法,体验先进地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办事处党工委对各社区、留守处全体干部统一组织安排,进行为期一个月半脱产式的社保、民政、计生、社会管理等业务强化培训,在学习中增长业务技能和拓展业务范围,在实践中历练、验证所学的知识;实行每周一办事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盘点、纠正每周社区各项工作暴露出的问题,推广各社区、留守处实际工作中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扬长避短;将大学生村官、民生志愿者全部充实到社区、留守处,补充新鲜血液,为基层注入新人才新活力;在各社区、留守处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聘任36名网格化管理员对各自负责区域的服务项目和管理工作实施无缝化链接,妥善处理解决居民琐事、及时反馈基层社情民意。一系列的“功课”有效弥补了城郊社区管理工作出现的短板,同时还创造性的总结推出了社区管理服务措施“十个一”亲民服务法,对社区及社区干部的工作提出新要求,细化了工作目标、量化了工作标准,并在具体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百姓的普遍赞扬。“我们的社区干部态度和蔼,工作热情,处处为居民着想,真是没得说!””居民李欣茹欣慰地说。红联巷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覆盖城乡、夯实基础、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人性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得到了乌兰浩特市委、政府的肯定。
今年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联系服务群众更是感觉如鱼得水,“只要你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真事、实事、好事,群众是不会忘记咱的!”园丁社区主任高桂萍深有感触说。城与乡没有了差别,农民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一样享受着城市化的基本惠民保障,一同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村改居”在城市化进程中显示了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强大生命力。(通讯员:李斌 庄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