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依托互联网延伸服务触角,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为我国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也依托互联网延伸着服务的触角。
2012年8月,“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启动,一种名为“移动数字加油站”的小盒子装载着数字资源走进了蒙古包。自治区图书馆馆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主任李晓秋说,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在全区7个盟市的14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共建设15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70个三级数字加油站,网络覆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服务农牧民10万余人。“每级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在信号覆盖区域的牧民,可以借助WIFI,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访问加油站的数字资源,其资源由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提供。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评价:“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为国家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可将这一成熟的服务模式在我国边疆、海疆省区全面推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在互联网上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广大蒙古族群众的迫切要求。
2012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各级人民政府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蒙古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应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的发展目标。
2013年,自治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施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项扶持项目,大力促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资源建设、推广应用等各领域的发展。现在,蒙古语文手机短信发送、蒙古语言文字多媒体信息浏览、自主下载安装蒙古语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等服务已经在蒙古族群众聚居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蒙古语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正在抓紧建设,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无线网络的兴起,2011年初,微信平台横空出世,一举占领了移动互联网的阵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内蒙古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纷纷跟进,建立了各自的公众号,旨在更好地推进报网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而网民,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微信“自留地”,发布文字,上传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图片,在朋友圈和人们互动、共享。
目前,借助创新、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内蒙古互联网管理部门、网站和网民,正踩着4G的发展节拍,共同建设着多语种、全天候、全媒体、全覆盖的新媒体服务体系,推动着网上精神家园越来越美好。(记者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