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内蒙古新闻网  14-05-30 10:49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父母远离,关爱不离;父母不在,亲情仍在”。“六一”前夕,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启动“儿童快乐家园建设”计划,将在中西部地区建立150个“儿童快乐家园”。对留守儿童而言,这不仅是生活的陪伴,更是心灵的慰藉,可说是他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儿童是花朵,留守儿童却似乎长在了野地,往往要独自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父母进城打工,子女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千里之外。尽管鸿雁传书、电话沟通、视频连线能有片刻的团聚感,但终究难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陪伴,哪怕是争执也显得如此遥不可及。“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12岁的四川广安女孩“放火求爱”的案例,虽属极端,却也凸显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强烈渴盼。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主动“补位”,显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东建设“农村儿童友好社区”,提供文化娱乐、家教培训及心理辅导等关爱服务;重庆垫江推广“爱心家长”,“把每个留守儿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深圳进行“家校合作”,改变父母用物质补偿代替情感交流的习惯……种种措施,守护孩子的蓝天,也让家长感受更多暖意。对于家庭,这是情感的补充;对于社会,无疑也有助于裂痕的弥合。

  尽管如此,留守儿童的境遇,仍然不容乐观。据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这意味着,全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背后,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发展状况,是亟待打破却仍然坚固的城乡二元壁垒,是无法满足更多人的社会公共服务短板。可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流动时代、转型时期、发展路上种种体制机制障碍制造的纠结。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就地就近转移成为新特点”。对于国家发展,这或许意味人口红利将至拐点;而对于留守孩子,则意味着更多的“亲情时间”。推动产业有序的梯度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家门口打工”成为现实选择;城镇化加速前行,推动更多家庭生活切换生活形态,孩子们也能在父母的隔壁拥有一间洒满灯光的卧室。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举措,也能化成拂过小小花瓣的春风。当前的中国,宏大的政策构架和家庭的离合悲欢,就这样深深地嵌套在了一起。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勾画出亿万人民的未来。“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六一”前夕,对孩子们说的肺腑之言。相信抓住改革契机,逐步破除制度的弊端,不断增强发展的力量,在奔向中国梦的路上,一定能让更多孩子同享雨露阳光、健康快乐成长。(姜赟)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G7京新高速隧道建...
毕业生服装设计作...
呼和浩特市85名交...
感受侏罗纪时代
牧民加入微信圈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飞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释放压力 迎战高考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