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钢是北重集团三大核心产品之一,也是建厂60年来的拳头产品。“特钢兴,则北重兴”,已成为几代北重人的共识。
2004年以来,作为北重集团龙头企业的特钢公司率先在国内研发出P91、P92大口径钢管,这种用于火力发电站的厚壁无缝钢管,由于开发的较早,国内能够研制生产的厂家又少,附加值也高,它曾给北重集团带来过相当可观的利润。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恰恰是一直以来为集团创造利润最大的特钢公司,前几年却开始大幅滑坡。
2009年,北重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竣工投产之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外企业大幅拉低P91 、P92钢管的市场价格,加之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低价销售锅炉用P91钢管,有的用户指定用进口产品,特钢公司的经营举步维艰。尽管在此期间特钢公司也进行了一些技术工艺改造,但产品的成本价格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特钢公司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龙头企业低下了头,怎么办?
2011年6月27日,李建平就任北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带领专家组一心扎在特钢公司,从原材料的成本、采购、运输、使用等每一个环节;从产品的设计、工艺、技术、质量、销售等每一个过程,他都全面细致调研,了解存在的每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问题终于显现出来:设备老化,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稳定生产;冶炼技术和工艺落后,难以满足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员工技能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升。这3个因素直接导致了特钢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减弱。
李建平认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得了病是常事,关键要从源头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使企业祛病康复,焕发生机,这才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病因找到了,病情摸透了,如何医治?
李建平董事长的观点是,只有对特钢的炼钢系统进行整体改造,而且是脱胎换骨式的大改造,才能使特钢起死回生。
于是,集团公司组织和发动所有能使用的力量,为特钢公司开出了药方:实施两项技术改造和两项技术攻关。
两项技术改造,是指中频炉建设项目和电炉提质增效项目。
通过对中频炉的技术改造,年节约成本5000余万元。而电炉实现热兑铁水冶炼,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钢水中的各种元素,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也可以节约电能消耗,缩短冶炼周期,同时还可以将电炉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节约能源。该项目的科技提升使炼钢成本每吨降了500多元,以年产20万吨钢水计算,每年节约成本1亿元以上。
两项技术攻关,是指提升钢管材料利用率和炼钢系统整体改造。
自2012年11月以来,北重集团引进奥地利的技术,在钢水冶炼技术、浇注工艺、模具结构、冶金辅料、现场操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目前,特钢产品探伤合格率为99.3%,50毫米以上壁厚的钢管材料利用率由过去的40%以下提升到现在的55%。
与此同时,炼钢系统整体改造项目一揽子方案中的3000吨油压机、2000吨水压机、360项目等设备维修改造以及相关工艺的攻关均已完成,现已进入高效生产阶段。
今年上半年,特钢公司累计销售收入7.7亿元。这条昔日低下了头的巨龙,又开始傲视商海屹立群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