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中心组
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之时,我区召开了九届十一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王君书记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充分认识全委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委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是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充分认识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委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
内蒙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历代中央领导都对内蒙古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周恩来总理要求内蒙古要将“模范自治区”的称号保持下去,邓小平同志希望内蒙古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走进前列,江泽民同志希望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胡锦涛同志希望内蒙古“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内蒙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指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前进方向和具体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边疆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从粮食安全来看,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总书记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哪天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递增,粮食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每年为国家提供两百亿斤以上的商品粮。为了更好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内蒙古应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粮食主产区和净调出省区的发展势头。从能源安全来看,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随着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力度的逐步加大,能源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煤炭等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将逐步降低,二次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将有所增加。当前,内蒙古正在积极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不仅从能源总量上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也将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安全来看,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当前,内蒙古正在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将融入到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对内蒙古的要求,有利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二)全委会是丰富和完善“8337”发展思路内涵和要求的一次重要会议
内蒙古在充分考虑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上,结合中央对我区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兼顾、指导和操作并重原则,顺应时代特征变化的要求,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任何一项战略和思路的提出,都要经过一个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以适应时间、空间和政策的多维度变化,不断赋予“8337”发展思路新的内涵和要求。这次会议是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把讲话精神落实体现在“8337”发展思路实施中的重要会议。全委会按照总书记“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的要求,把中央精神和区情实际紧密结合,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对“8337”发展思路中的“五大基地”概括为“产业定位”,“两大屏障”概括为“功能定位”,“一个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归纳为“开放定位”。按照总书记“登高望远”、“三个跳出”的要求,解放思想,破除不合事宜的观念和做法,提出了“四个发展理念”,即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总书记“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不断取得新成效”的要求,提出“五大发展路径”。这是对“8337”发展思路理解和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将有利于推动发展思路的顺利贯彻实施,加快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三)全委会是内蒙古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内蒙古按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局面。但是经济运行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压力较大,经济效益滑坡现象严重。这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与自身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密切关系。从全国的发展环境来看,归纳概括为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经济增速的换挡期是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据有关专家预计经济增速仍在持续的探底过程,并且下行至谷底的时间尚不明确。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规律,同时带来了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对内蒙古的能矿资源需求迅速下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是指消化传统产业严重过剩产能的时期。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国家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已经下行的经济增速持续回升,但是相应带来了一定的“后遗症”,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闲置、生产效率下降、部分企业亏损破产和工人下岗。全国性的产能过剩也波及到内蒙古,内蒙古煤炭、冶金、钢铁、建材等上游产业的产能也严重过剩。从内蒙古自身内部结构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以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进入1.0时代。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矿资源的开发,造成了发展路径的依赖,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内蒙古经济发展进入了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如何摆脱目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快形成产业多元的内生动力,寻找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实现“8337”发展思路的全面破题,是内蒙古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委会,对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意见和部署,指明了内蒙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这将有利于实现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