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活力缘何而来?
“善弈者谋势。”面对并非一马平川的经济运行形势,如何科学决策、正确认识,关系到全局事业的兴衰成败。
越是压力加大,越考验着领导者的战略定力与驾驭全局的智慧;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市委一班人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定发展的自信,坚持不懈的奋斗。
市委书记罗志虎在2014年初强调,我们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既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又要有奋勇争先的勇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做好全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
思路清晰,决心如磐。市委一系列科学决策和得力措施,成为2014年呼伦贝尔经济社会逆势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2014年,全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抓手,全市6702个党组织,12万余名党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理论武装更加坚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实解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集中开展“四级联动大引领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行动,由市委常委等领导牵头带队,深入全市14个旗市区及部分大企业、161个苏木乡镇街道、1366个嘎查村和基层生产队,开展引领工作。
在这场面对群众、面向未来的“赶考”中,全市党员干部作风实现明显改进,四风得到有效遏制,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一系列长效机制得以确立,改革激发了新的活力。
有梦想——梦想如何实现?
梦想承载希望,希望凝聚力量。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殷切希望。
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凝聚起最亮丽的祖国北疆风景线,为呼伦贝尔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市注入了强劲动力,更加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加快崛起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市委常委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8337”发展思路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转变发展理念,找准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思路,推进了全市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新进程。
理清发展思路,2014年全市各条战线紧紧拧成一股绳,点燃了激情与自信,让人振奋不已、干劲十足:
农牧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11连增,达到123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955万头只,增长3.9%。
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非资源型产业实现产值8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3%,增长15.3%,高于资源型产业增速12.4个百分点。
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旅游人数和收入达1293.5万人次、364.2亿元。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升格为呼伦贝尔“两河圣山”旅游景区,拟打造为自治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景区。
积极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立了领导小组、6个专项推进组和市委改革办,召开近30次各级各类会议推进改革工作。大力培育经济发展主体,成立了旅游集团、林业集团、通用航空公司,农垦集团快速发展。推进简政放权,全市行政许可事项精简比例达到50%以上。
中俄中蒙合作实现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蒙古国经济发展部签订《关于研究建立中蒙经济合作区谅解备忘录》。呼伦贝尔中蒙额布都格—巴彦呼硕跨境经济合作区已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
一份责任和担当,承载着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梦”在少数民族边疆的生动实践。
很幸福——幸福在哪里?
一切改革的落脚点在民生,一切改革的核心点在民生。新常态下的呼伦贝尔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于富民强市,让全市人民共享繁荣成果。这是呼伦贝尔决策者的共识和愿景。
以推进重点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年用于民生领域支出21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2%。
利为民所谋,“十个全覆盖”让幸福全覆盖——“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新农牧林垦区建设的重点,完成投资15.6亿元,424个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完成总任务量的35%。
70万职工圆“安居梦”,棚改提速惠民生——2014年,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投资52亿元,地方、森工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6.54万套,开工率102%。2008年,大兴安岭林区棚改工程正式启动至今,已有70万人圆了“安居梦”。
守住生态红线,我市生态环保进入新阶段——呼伦湖水位两年累计上涨2.51米,蓄水量由45亿立方米增加到90亿立方米,达到历史较好时期水平。新一轮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全年治沙100万亩,累计完成652万亩。
“唯改革者进,唯实干者强”。回望20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深得党心民心。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站在2015年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一股聚集着发展的强劲动力正在蓄势升腾,呼伦贝尔实现跨越发展的步履豪迈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