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种植基地上,农民在机械化种植。
2014年1月,马瑞强(中)成功注册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展开了密切合作。
正在建设中的饲料厂,工程进展顺利。
马瑞强的妻子刘佳曾经是北京市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2014年调入临河一中。她说:“不仅是支持老公的事业,重要的是合家团聚了。”
回到希望的田野
今年32岁的马瑞强带着父母的希望饱读诗书。2010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了一家央企,在北京安家落户,过上了让许多人羡慕的生活。
但身为农民的儿子,马瑞强却时刻惦记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
2011年,马瑞强毅然决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他立志要用所学知识,带领农民致富。
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马瑞强要带着大家种植水果玉米,但说服农民接受新鲜事物是非常困难的。第一年,在母亲的陪伴下,他走东家串西家,经过近一个月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有14户答应跟着他干。当年,村里种植了406亩水果玉米。但是,刚开始创业,资金少、人手少,经营不足,当年损失15万。多大的损失都不能让农民承受,他用贷款补贴农民的损失。
导师的教导,家人的支持,父老乡亲的期待让马瑞强更加坚持信念。实干的汗水与创造热情,几年下来,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马瑞强在河套大地上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完成订单合同1.5万亩,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2014年,又新建年产2万吨微生态制剂生产线1条。“经营15万亩土地、构建职业化农民队伍,达到上市企业的规模”,这是马瑞强的梦想。这位80后博士看上去沉稳斯文,一副眼镜的后面是一双诚恳睿智的眼睛。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使命召唤着青年一代。今年第一季度,自治区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6.29万户,同比增长28.79%。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占七成。
阿腾都西、马瑞强是众多有志青年的代表,他们用智慧镌刻下独特色彩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鼓舞更多人矢志不渝奋然前行。(记者 包荭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