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借创城良机首府提升人文环境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9 10:57 打印本页 来源: 塞北新闻网  
 

  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市把握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实践活动的契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群众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构建和谐、健康、文明、进取的社会环境,培养塑造城市人文精神。

  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我市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心向基层、农村、社区转移,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广大群众身边,力争让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不断优化。

  全力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

  近年来,我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基本思路,以设施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市、旗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机制、服务水平。

  我市强化基础保障措施,从2013年至2014年11月,市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资金4263.97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5亿元,各旗县区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资金共计3766.9万元。完成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局合一”、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资源整合、产品供给、运营管理、监管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加强。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市馆为龙头、旗县区馆为重点、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前沿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场馆总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7.5%。

  只有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广大群众身边,才能有效加强文化惠民活力。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文化惠民进社区”、“送戏百场下乡”、“农村电影万场放映”、“百人百组万人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每周为公众服务48小时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20万人次,组织流动图书下基层6万册次。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市启动了“文化惠民一卡通”工作,向2000多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发放一卡通,持卡市民可以免费看展览、看电影、游览景区,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我市的文化设施建设。

  我市精心组织的各式节庆文化活动也形成规模,“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以及各旗县区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组织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市区联动、城乡互动、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文化遗产人人共享还需人人尽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市从2012年至2014年11月,已申报文物保护项目56项,国家自治区支助专项经费7849万元。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的文字撰写、翻译、树立等。

  目前全市共建成9家国有博物馆,22家民办博物馆,3家行业博物馆。通过对市级各博物馆陈列展览进行总体规划,全面提升公主府博物馆、辽金博物馆文物展陈水平,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艺术节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管理接待服务水平。

  我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0余项,经过挖掘、整理、申报,有6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旗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文化遗产属于全民,保护的责任也需要全民承担。经过多年的努力,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逐步提高,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各尽其责,才能让我们的子孙都能共享民族的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精品润泽人心

  2015年4月23日,市文明委组织开展的主题为“阅读,让首府更美丽”2015“书香呼和浩特”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之后,“读、推、赠、评”等9大项17项专项活动在市、区、乡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各个层面展开。活动通过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培养市民健康的阅读习惯,希望能形成“书香呼和浩特”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首府的文明程度,共建美丽家园。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提出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把文艺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加强文艺创作,推动精品生产,壮大人才队伍,开展惠民演出,党的文艺工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景象。

我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创城之机,培养塑造我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提高群众文明程度,才能构建更加和谐、健康、文明、进取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