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支采访小分队相继出发,我们组目的地是通辽和赤峰。我们,还有我们的新闻,行进在路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高粱米水饭。
我和李晗到达目的地通辽市,通辽分社见习记者薛一群在宾馆等我们。在熟悉的鑫达宾馆对面,是熟悉的胖丫农家乐。我一直怀念着这个地方,怀念着这儿的高粱米水饭。
放下行李,我们仨便奔向胖丫农家乐。生意依然红火,服务员应接不暇。我问好确有高粱米水饭,方放心落座。要了一个青菜拼盘:小葱、生菜、水萝卜、鲜蒜、黄瓜水灵灵地聚在一起,这可是通辽、赤峰一带的特色时蔬。小薛要了热米饭,李晗在我的“鼓动”下也要了高粱米水饭。高粱米水饭粒粒饱满圆润,吃起来清香爽滑,小时候偶尔在奶奶家能吃到,后来再难寻觅。因为白高粱产量低,农民一般是不种的。最近一次吃,是去年此地,已经一年有余。
生活的味道,一直印在记忆深处,在偶然之下被激活。久别重逢,一碗有些不足,干脆来两碗吧!
6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开鲁县吉日嘎郎吐镇的几个村庄刚刚下过冰雹。辣椒叶子全没了,玉米也受到重创,光秃秃柔弱的茎秆,在广袤的黄土地里若有若无。好在遭受雹灾的,只是极少的几个村子。
我内心祈祷着,希望风调雨顺。从播种、薅草、施肥、灌溉、喷药到割地、打场、刨茬子、拉秸秆乃至卖粮食,一个农民所必须经历的农事环节,我几乎全都保质保量地参与过。亲手呵护过禾苗的成长,深知稼穑之艰辛,对土地和粮食自然心存敬畏和珍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祖辈和父辈的生活写照,尊重粮食,就是尊重他们的劳动。因此,不剩饭,不扔粮食,已经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吃盒饭的时候,李晗见我粒米不剩,很是诧异。虽说现在丰衣足食,不会因少吃一口饭而挨饿,但资源是社会共享的,能节约一粒米不是更好吗?用善感的心和敏锐的眼睛,去体察生活,是新闻人的使命。生活,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粥一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