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新闻,源于对细节的敏感
陈春艳在奈曼旗苇莲苏乡东风村采访。见习记者 李晗 摄
6月7日高考第一天,我们在奈曼旗。我和李晗早早去了考点,在考生入场前,我们只拍摄了一些免费领水的照片。守到第一科考试结束,考生走出考点,也再无其他新闻,我们打道回府。吃饭间,和奈曼旗旗委宣传部的刘松涛、左志宇、王玉梅共同回忆了许多学校往事,从家里往学校带小米换饭票,仓库囤积太多,夏天生了虫子。每天一边吃饭,一边往外挑虫子。餐厅,是一栋废弃的教室,玻璃残缺不全。一夜风沙过后,桌洞里的饭盒蒙上一层土。忆苦思甜,气氛相当热烈。李晗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都是80年代的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足见当时城市与农村差距之大。比照今昔,这也恰好从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几年光阴,日月换新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小。
一样的经历,一样的认知,一样的情感。有些食品已经超出了果腹、下饭的意义,而是代表着一种民俗,一种乡愁,比如酱。李彦辉和我们吃饭时,专门讲奈曼旗过去怎么做酱,有炒豆子、发酵、烧酱等等复杂的工序,不同于东北的“懒酱”。他猜度这种做酱方法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才有的。这个旗委宣传部部长不仅对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了如指掌,善于挖掘宣传典型,还很关注历史风俗。并且从酱引到了红咸菜、葱干饭、菜包,瞬间香气弥漫,垂涎欲滴。
6月7日中午,给部门主任回传照片的时候,在QQ空间看见了前同事孙忠波的动态,一个受伤的考生被执勤的特警背进考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新闻!我立即给他发短信,了解到学生叫王超,特警队长叫宋象权,是孙忠波教过的学生。这位才思敏捷、感情丰富的朋友,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也总能给别人惊喜。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开往敖汉旗新惠镇的车上,我给宋象权打通了电话,把内容记在面巾纸上,因为采访笔记在后备箱里。到了敖汉旗宾馆,顾不上歇息吃饭,我们赶紧把稿子写完,传回大本营。
当晚,《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和内蒙古新闻网就发出了这条新闻——《背你进考场》。第二天一早,这条新闻在我们的报纸上与读者见面。之后,内蒙古电视台和赤峰电视台也播了,接下来是敖汉旗电视台,后来听说中央电视台也要播。报纸不具备速度优势,我们能赶在所有电视台前面发出这条新闻,内心真是无比激动、庆幸和欣慰。
一路奔波,终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