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互联网金融,理性生长方有蝶变
内蒙古新闻网  15-07-03 09:35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让政策监管与创新动力的“跷跷板”实现平衡,在有序中迸发活力,是破解互联网金融监管难题的要害所在

  股权众筹引发的市场纠纷,怎样调节?频频出现的P2P“跑路潮”,如何追责?近日,沈阳首个互联网金融法庭举行揭牌仪式,为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法律咨询、消费者维权等,打开了法治之门,也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深入思考。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今天,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已不再陌生。从1元起投的各种“宝宝”,到随时支取的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诸多孔隙。相对而言,传统金融模式下,对于普通人而言,投资门槛高企,有钱无处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堤坝高筑,缺钱没地要。正因为同时切中了民众投资渠道匮乏、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两个“痛点”,互联网金融才能成为迅速兴起的“风口”。

  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长尾效应”,说的是需求有头尾之别,流行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分布在尾部的则是个性、零散、小量的需求,由此在需求曲线上形成一个长长的尾巴;然而,一旦赢得数量众多的“尾巴”的青睐,将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市场。“如果将整个融资需求看做玻璃杯,传统银行就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占据了主要供给份额;互联网金融就是水,可以通过针对不同小众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定制,把所有鹅卵石的缝隙填满。”这样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互联网金融所引发的“长尾效应”。

  科幻电影中,宇宙飞船穿过虫洞,往往能发现新世界。新世界意味着未知,面对未知,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正如一个虫洞,给金融业带来大潮初起新动力的同时,也裹挟着鱼龙混杂的隐患。无论是支付宝因“光纤被挖断”,出现大规模服务中断,还是二维码被植入木马,盗刷扫描用户的银行资金,无不给人以深刻警示。以P2P网贷为例,2014年,成交额达到3291亿元,而倒闭、跑路、提现困难等各种问题平台高达287家。强化监管,在有序中激发活力,势所必然。

  一说到监管,便有人担心,互联网金融尚处在快速生长时期,良莠不齐难以避免,但如果管得过严、用力过猛,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损伤创新的苗芽?再者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流程、操作模式以及形成的业态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假如沿用传统的行政监管那一套,更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很有可能会出现“监管失灵”的尴尬。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其实,关键不是要不要监管,而是如何监管。如何让政策监管与创新活力的“跷跷板”实现平衡,恐怕是破解互联网金融监管难题的要害所在。

  追根溯源,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互联网的翅膀,改变的只是金融的业态,却没改变其底色。说到底,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还是金融。既然是金融,安全和信用,无疑就是其生命线。对于政府而言,筑牢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和信用底线,当好管理者和服务者;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根据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这恰恰是创新监管手段的不二法门。从这个角度来看,设立互联网金融法庭,一方面,立足平等维护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者、借款人等各方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求妥善处理鼓励金融改革创新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把准了监管创新的脉搏。

  当然,路终究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答。比如,如何厘清网络信贷和非法集资的边界,填补法律空白?怎样推进信息透明,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能否连接“信息孤岛”,实现征信系统的互联互通?

  宝剑不经磨砺,无法出锋;良玉不经打磨,难以发亮。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温室中自然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也跑不出千里马,但完全置身自然状态,遵从丛林法则,难免泥沙俱下,同样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就此而言,只有既守住安全和信用的底线,也给足创新和想象的空间,互联网金融方能迎来繁荣发展的蝶变。(陈凌)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室内自驾游
长卷献给党
新创歌曲唱响草原...
倡导低碳节能
机械化养殖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之星”抵达乌拉盖大草原
夏日草原套马表演展风情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