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天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建新区、搞绿化,完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滞后。自治区在农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着力解决农民在基本住房、用电、通讯、就医、校舍、养老等方面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我们看过的一些村,农村村容整洁,文化日益丰富,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我认为这是清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力举措。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人的平等发展和全面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理念。同时,“十个全覆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即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又有助于防止因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导致的“城市病”。正如英国著名城市学家霍华德认为的那样,“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化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可见,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实现一个城市繁荣、乡村美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图景。
乡村建设新的里程碑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副所长刘蒙林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治理和建设是国家治理和建设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我是搞历史研究的,我对近代以来主要是20世纪的乡村治理和建设问题做了一些梳理。比如20世纪初,阎锡山曾发表“六政宣言”,推行水利、蚕桑、植树、禁烟、放足、剪发等,后又增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30年代,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在全国搞了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国民政府搞的新生活运动,等等。应该说这些对推动农村的发展建设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实验或实践对农村面貌的改变都受到了局限。阎锡山并没有根本改变山西民不聊生的局面,乡村建设运动因多种原因中断,新生活运动也最终流产。现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搞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我实地看了,感到真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力度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的。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么强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可以说,这是我国乡村建设新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是前贤们望尘莫及和不能比拟的。
实现中国梦的实际步骤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强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小康梦”就是当下全体中国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梦。现在我们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并不遥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治区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把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把工作打在了关键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牧区发生了重大变化,老百姓期盼的住上好房子、子女受到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些正在变为现实,人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展现出了一幅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生动画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认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打响了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是践行中国梦的实际步骤,它上通国家梦下连百姓梦,用生动的实践对共筑中国梦作出了诠释。内蒙古有条件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我们也有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牧区线长面广,不下大的决心和努力是不行的。我们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真抓实干,努力实现预期目标任务,把抓“十个全覆盖”涌现出来的精神和干劲更好地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