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举措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金海
“十个全覆盖”是一项民心工程。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短短一年半时间,广大农牧民普遍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城乡差距、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让各族群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梦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为构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众共济、共同团结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各民族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物质生活有改善,精神生活有提高,他们即和过去比,也和周边比,感觉生活在内蒙古很幸福,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各民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道理,更加热爱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尊严感、幸福感、归属感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正能量,这对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对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实现中国梦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关区
所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农牧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而且享受各类公共服务的机会是均等的。长期以来城乡公共服务水准差距较大,像城市人一样舒畅地生活,像城市人一样享受较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广大农牧民多少年来的深切期盼与渴望。“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完工的嘎查村,广大农牧民“走水泥路、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看放心病、领养老金”等的美好愿望已初步变成了现实,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嘎查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牧民享受着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服务,农牧业及农村牧区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各类图书资料的借阅参考服务,以便民超市为主体的日用品销售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医保低保养老服务,戏剧表演、民艺展示、棋牌娱乐服务等等,过着便捷、舒心、幸福的生活。可见,内蒙古党委政府在农村牧区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真正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个全覆盖”是我区在地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不高、村落规模比较小、农牧户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普及难度大的农村牧区,探索着的一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普及的强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与示范作用。
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萨日娜
城乡差距缩小了,社会矛盾就会减少;老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就会稳定。自治区提出要打造边疆安宁的风景线,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认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方面的意义很大。我出生在牧区,我的好多亲戚朋友也在牧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人口和农村牧区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平等问题,大家都清楚,有的虽然不说,但心里是不平衡的。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肯定会有问题。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各级干部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大家感受到了变化,体会到了党委政府的用心,老百姓的心气顺了,心理平衡多了。边疆的和谐稳定固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群众这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内外的很多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不去,社会的两极分化严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美好前景,人心向背就会出问题,社会就不会稳定,边疆也难以长治久安。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只有拥有同等的经济发展权和平等的物质享用权,才能够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够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去共建美好家园。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凝聚力量促进自治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