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中许多市民都遇到过办理预付费会员卡就可以享受优惠、充值越多优惠越大的情况。办卡前商家会承诺各种优惠,办卡后,卡里的钱怎么使用、出现余额是否能退却是商家说了算,让许多消费者陷入被充值会员卡“套牢”的窘境。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市民习惯持卡消费,各种各样的预付费会员卡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不过,办了会员卡却被多个用卡规则牵着鼻子走的消费者比比皆是,令市民防不胜防。
市民林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消费陷阱。去年,她在某商场内的儿童游乐园为儿子办了一张游乐园会员卡,当时办卡时商家表示充值500元即可享受8折优惠,今年卡里还剩69元,林女士本想再少充一点钱让儿子玩一次就不再充值了,却被商家告知,若想享受会员折扣,需续存500元才能继续享受之前的折扣优惠,不然就得按原价用现金结账,卡里的钱不能用。林女士对记者说:“之前办卡时商家没有明确这些规定,如果现在充值的话又得花一大笔钱,不充值,卡里的钱就白白浪费了。按照这样的规定,要想一点不浪费地用完卡里的钱,消费时就得好好算算了。”
市民李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办理过一张电影院的会员卡,消费了几次,卡内剩余的钱不够买张电影票,我本想补一下差额再买张票,可是电影院却要求一次性充200元才能继续享受折扣。如今网上优惠团购券很多,多家电影院的团购票比办会员卡消费还便宜,因此我不再用会员卡消费了,可卡里剩余的几十元钱就浪费了。”
除了诸多消费“陷阱”外,办理会员卡还有更大的风险。市民王先生向记者爆料,两个月前,他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洗车行办理过一张200元的洗车卡,洗过两次后,再去洗车时却发现那家店已经关门了。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这里的房子准备拆迁洗车行搬走了。据知情人告诉王先生,在这家洗车店办卡的有100多辆车,金额达好几万元。王先生十分懊恼地说:“自己当时也是为了贪图便宜,办卡有优惠,现在人去楼空,只怪自己太大意。”
如今,会员卡类的预付费消费已成为社会消费方式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预付或储值一定费用后进行消费,可享受一定幅度的优惠,但同时也会出现预期消费风险。对此,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应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理性消费,不要贪便宜办理会员卡,以免承担风险。如果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一定注意考察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办卡前应详细了解该卡的相关条款,最好能够签订书面协议,并且要保留好相关票据,以备维权时使用。(记者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