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右旗索博日嘎镇把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与养老问题通盘考虑,有效整合各项扶贫资金,深入开展“养老互助幸福院”建设,走出了一条解决农村牧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老人养老问题的新路子。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索博日嘎镇灰通河村养老互助幸福院,院门前的广场早就成了全村的活动中心,一群老少爷们儿身着艳丽的服装,敲锣打鼓地拉开了场子。村主任同时兼任幸福院院长的薛庆林告诉记者,负责教大秧歌的几个幸福院的院民现在是全镇人的“宝贝”,镇所在地白塔子广场上扭秧歌的人们也请他们去教,可抢手了。“天暖和的时候,我们天天晚上都得扭一会儿,遇到大事更得扭。”院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老梁头儿过生日的时候,我们还扭呢,可热闹了。”
老梁头儿叫梁天祥,今年87岁,是建国前的老党员,也是幸福院的院民。正月二十五那天,全院32户院民全都跑去扭秧歌,给老梁头儿过生日,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吃饭,场面温馨感人。
为避免农村危房改造零散、重复投入的弊端,索博日嘎镇以解决贫困空巢老人“贫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目标,按照“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选取留守老人较多、居住相对集中、有基本场所、设施比较完备的嘎查村,改扩建符合农村养老实际的互助幸福院。入住对象主要为独居和留守老人、五保户或低保户以及房子陈旧又无力盖房的贫困老人。2013年,该镇利用辖区废旧教学点等闲置土地,率先在灰通河、巴根吐两个行政村建了两处养老互助幸福院,不但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三通”,还配有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同时每户老人还分有0.3亩的小菜园,供老人们“自耕自乐”。废旧校舍的利用,既节约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老人入住幸福院后,原有危旧土房全部推倒,通过土地整理等形式进行复垦或生态恢复,整治了村容村貌,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多赢。此模式一推出,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当年入住率达到100%。今年,该镇又新建塔西村、海清村、荣升村三处幸福院,使全镇800人以上的大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幸福院集中养老全覆盖。明年,还将有3处幸福院竣工。巴根吐村养老互助幸福院是索博日嘎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项目资金建设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已入住20户、33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儿有女的老人大多不愿意离开熟悉的乡村和乡亲,这种集中居住、就近养老、统一管理、分户生活的互助养老方式更符合农村实际,因此我们建设了幸福院。”镇党委书记杨永峰说。
三年来,索博日嘎镇共建“养老互助幸福院”6处,总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入住200余户,380多名老人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该模式集生活居住、日常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于一体,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融为一炉,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的烦恼,又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子女安心、老人开心、政府放心。正像灰通河村幸福院里负责安全的李海创作的三句半:“儿女在外别担心,分户生活集中住,互助养老不孤独,幸福……” (记者蔡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