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拉善东汉刻石再现“居延烽燧” 史料价值极高
 

  原标题:阿拉善东汉刻石再现“居延烽燧”

  2月16日,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获悉,我区在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件全国罕见、史料价值极高的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这部东汉刻石现藏于阿拉善盟博物馆,是该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刻石题记的年号研究得知,碑刻落成的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公元107—113年)时期,碑刻写于“永初元年”(107年),碑刻为东汉时期西北驻军所刻,文字内容有“汉武帝”“北置朔方,西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郡塞,西界张掖居延”“王莽之乱”“更于郡之北山沙之外造烽燧”“勒石记焉”等20行、约100余字的内容,属于东汉时期在沙漠彰显汉威的勒石记功碑刻。 1986年,文物工作者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通湖山,发现这块长1.2米,宽1米的长方形石板,并及时拓片后运回阿拉善盟博物馆。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说,由于秦汉石刻极为罕见,先后有内蒙古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释读,认为该刻石与拓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第一,通过石刻文可以了解到王莽之乱后到东汉时期的防御力量和西北少数民族内迁居延属国的情况。而且汉代西北边塞石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第二,该刻石字体为隶书,是边关普通人所书写,见证了东汉社会的书法艺术已经出现由隶书向楷书的变化。第三,刻石展现了东汉西北地区长城边塞修筑情况,其中的“居延烽燧”至今保存较好。 (记者 院秀琴)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运】候车室的...
内蒙古武警森林官...
草原铲雪大叔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封河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