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一群羊,还是那一片草场,但苏伊拉其木格做梦都没想到,绒山羊增绒技术的应用,让她家的收入翻了番,2011年她家的毛收入达到28万元,超过3年前的1倍还多。
苏伊拉其木格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哈日色日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世代生活在这里,过着传统的牧人生活。
这一切,从2008年有了改变。
“这技术真的是太好了,很简单,效果还好,每只羊每年至少抓绒2斤,有的还能上到4斤!放牧时间短了,草场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苏伊拉其木格的丈夫其龙巴图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
旗农牧局局长巴雅斯胡良告诉记者,“以前绒山羊一年只能抓一次绒,产绒量低,牧民无法通过饲养绒山羊增收。2008年起我们在全旗推行绒山羊遮光增绒、限时放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增加了羊绒产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对草牧场的损害。”
原来,从2008年起,旗农牧业局开始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这项技术就是把绒山羊暖季放牧时间由过去的每天15个小时缩短至7小时,其余时间就把羊关在有遮光技术的棚圈里,通过黑暗对羊体本身的刺激实现羊绒二次生长,如此一来,每只羊每年就能有两茬绒可剪。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011年现场鉴定表明,该项技术在确保绒细度不变的前提下,绒长度和产绒量显著增加,产绒率提高了71%。
和其龙巴图一个嘎查的牧民革命领着记者来到他家的绒山羊圈内参观。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养畜也得靠科技,我的98只羊通过增绒技术,年可产绒88.6公斤以上,较前几年增加了70%多,去年我家人均纯收入3.5万元。咱牧民的收入能有这么高,农牧业局的这项科学技术是大功臣啊!”
记者了解到,目前,鄂托克前旗累计推广绒山羊增绒户300多户,增绒羊3万只,涉及草牧场70万亩,极大地减轻了草牧场的承载压力。据测算,增绒技术推广项目区牧场平均植被覆盖比传统牧场提高5至11个百分点,植被平均高度增加4至7厘米,亩产草量增加59至71公斤。(记者 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