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满洲里市体育场工地聚集了许多南腔北调的民工。5月23日,记者在这个繁忙的工地,结识了同是电焊工的四川籍民工吴双喜和来自哈尔滨的民工李建设,他俩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绕工地走一圈,并在小本本上记录体育场施工进度和发生的故事,还给小本本起了个“成长日志”的名字。
吴双喜和李建设的年龄都不大,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打工。经小吴和小李邀请,第二天早晨6点半,记者跟着他们在工地转了半个小时,小吴、小李也指点了一路。搅拌机、升降机轰鸣起来,运输车进进出出,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各就各位,有的绑扎钢筋,有的浇筑混凝土,还有的在清运废土。
走到看台施工点,记者与刚布置完工作的工地负责人老王聊了一会,知道了工程进展一直不错,已完成3600万元的投资。老王说:“这是一项大工程,一天就琢磨着怎样才能建好了。”旁边的李建设叮嘱吴双喜掏出小本本,赶紧记下了老王的谈话内容。
随后,记者好奇地翻阅了一下小本本,本子第一页写了一句话:有人问一个正在垒砖的建筑工人,你在干什么?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城市。第二页上写着:4月28日,进场开工……5月10日,内部焊接工作基本完成……5月15日,场地平整……足足记录了半本,内容五花八门。李建设说:“我俩说好了,要把这个工程从始至终地记录下来,以后没事时翻一翻,有机会还要回满洲里市,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记者 李文博 通讯员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