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消协副秘书长张鹏云就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答记者问
青山区张女士曾在某家电商场购买过一台某品牌冰箱,今年3月,张女士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某品牌冰箱的售后服务中心,询问张女士冰箱使用情况,并介绍说有回馈老顾客的活动,即花398元可换购一套价值380元的化妆品和一张价值400元的手机充值卡。对此,张女士表示怀疑,但对方很快报出了她购买冰箱时留下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家电下乡补贴金额,张女士打消疑虑,参加了换购活动。但后来,张女士发现所谓的化妆品品质低劣,手机充值卡号也是空号,并怀疑是家电商场泄露了她的个人信息。
针对类似情况的发生,市消协副秘书长张鹏云做客本报,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防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记者:因个人信息泄露的消费投诉集中在哪些行业?
张鹏云:张女士的遭遇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所致,她怀疑是家电商场泄露了她的个人信息。她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但消费者难举证,维权部门难取证。类似的欺骗情况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投诉集中在网购、通讯、快递、中介等行业。如消费者头一天接到移动公司10086电话通知可以参加“积分换手机活动”,第二天就有陌生的长途电话打进来提供“凭积分换手机、货到付款”服务,消费者误以为是移动公司开展的活动,付款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记者: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张鹏云:不要轻易留下个人信息。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除非是特别需要,如不提供住址经营者无法送货的情况,否则不要轻易给经营者留下家庭住址、身份证号、住宅电话等个人信息;对中奖或赠送活动保持高度警惕,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类似的中奖或赠送活动,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很多消费者的经历证明,天上掉下的不是“馅饼”,都是“陷阱”。
记者: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消费者应如何应对?
张鹏云:消费者只要了解应对办法,就可轻松破解骗局。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可防止上当受骗:一是要核实情况,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查询企业在当地或全国的售后服务电话,询问企业是否开展过相关活动及参加活动的方式等等;二是一定要在付款前验货;三是在消费前向消协或其他维权部门咨询,听取建议。如果消费者有过这样的经历,要及时向消协、维权部门和新闻媒体反映,或通过微博、论坛告诉更多的人,曝光骗子行骗的手段,提醒其他的消费者不要上当受骗。(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