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协奏曲”
发展无止境,改善民生无止境。
而要继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把握现状至关重要。
“我区民生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发展的动力活力不强,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对内蒙古的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现状,自治区领导有着清醒认识。
翻开内蒙古的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大事记,我们不难为上述认识找到佐证:
收入———尽管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位居西部前列,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两项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1400多元和300多元,部分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竟高出我区1万多元。
师资———尽管我区各类学校师资质量逐年提高,但学校之间尤其是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师资力量不均衡、办学条件悬殊过大,依然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顽石”。如何搬移“顽石”,极大地考验着内蒙古的智慧。
养老———尽管我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参保人数在城镇人口中的比重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与我区人均GDP不相上下的辽宁、山东等省区。
医疗———尽管我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970万人,但参保人数在城镇人口中的比重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有30%左右的城镇人口依然徘徊在保障线外。
住房———尽管我区居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人均住房面积依然滞后于人均GDP水平,内蒙古与江苏、浙江等省区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十位,但农区人均住房面积却大大低于这些省区。
生于忧患,这是推动发展的铁律。正是因为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于我区在民生改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内蒙古的决策者们从不护短:
“我区欠发达的区情没有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我区民生和社会建设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我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存在,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改善民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而崇高的事业,必然伴随矢志不移的探索。
为此,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2013年,内蒙古高层关于改善民生的“动员令”此起彼伏: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
———进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每年解决若干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一个大的改变。
———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保体系,促进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城乡居民。
———认真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把民生工作做全做实做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民生改善优先,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这是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协奏曲”。
这是继续向富民强区挺进的“冲锋号”。
沿着“8337”发展思路指引的方向,我们深信:在这顺应历史潮流的号角声中,内蒙古改善民生奔小康的步履将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