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进行时”
历史,记录经典回声。方向,奠定发展基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内蒙古依然处于改善民生“进行时”。
为了改变我区的社会事业与民生发展现状,内蒙古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减、支出不降;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上下协同,分级负担,改善民生各级都要担责任、想办法、出钱出力。
“内蒙古的声音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与阻力,内蒙古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信心是坚定的,改善民生的信心是坚定的。”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分析。
民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程度,直接决定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成败———这也是内蒙古能否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号课题。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抓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内蒙古郑重承诺: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健全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低保、社保和各项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教育扶贫为抓手,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推进民生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感到更多温暖。
承诺并非空头支票。
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的财政投入已超过800亿元,仅教育一项投入便高达288亿多元。
承诺并非无源之水。
承诺,源于我区实现“两个同步”的奋斗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承诺,源于我区实现“两个达到”的坚定信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从铿锵有力的“内蒙古声音”到以人为本的“内蒙古承诺”,自治区领导对我区改善民生的前景寄予厚望:
“社会就业持续增加,扶贫攻坚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这是民生改善的内蒙古宣言。
从富民强区之路的选择到“8337”发展思路的深入破题,我们有理由坚定这样的发展自信:
只要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内蒙古就一定能开创出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