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 高新 精深 专业
红山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坚持高门槛
【背景】
2009年4月,赤峰市红山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构想,启动建设红山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
园区地处山坡和丘陵地带,地形起伏,杏林满坡,自然风光优美,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态型园区条件得天独厚。
在逐步发展中,红山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渐趋明晰———树起绿色、高新、精深、专业的“招牌”,致力打造专业、高品质的绿色、低耗能、无污染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2013年,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输出基地,这一全局性战略让这个园区的定位再次定格——
【镜头一】高、新、大
4月15日,一走进红山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就被管委会办公楼旁边一幢高楼上悬挂着的“国家级示范企业大中高科技饲料”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两块牌匾吸引了。
“这是赤峰市大中高科技饲料有限公司,它是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区生产能力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年产微生物环保型饲料30万吨。”园区办经济发展室主任赵黎明介绍。
“咦,怎么看不见工人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公司总经理刘秀伟满脸自豪:“公司生产线38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只需4人负责打包生产线,1人负责中控室操作电脑,1个人负责维修设备。你别看人少,但效率高,一天能生产饲料600多吨呢!”
说起企业的“蝶变”,刘秀伟滔滔不绝:“这样的高度自动化是公司经过3次搬家、6次转型升级才实现的。”
2002年,刘秀伟开始筹建饲料厂。“刚创业时,厂房是租的,没有办公室,招聘员工只能站着面试,真是‘头上无片瓦,脚下无寸土’,发展真难啊!”刘秀伟回忆到。
白手起家的刘秀伟,带着企业发展2年,就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厂房。2009年,大中科技公司再次搬家,成为红山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第一家入驻企业。“这次搬家,公司发展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飞跃。搬到园区后,公司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亩地增加到20亩,所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了第5次更新。”刘秀伟说。
2013年,公司又投资200万元改进生产设备,再一次向“高新”迈进。
“所谓‘高’,就是科技含量高的无人可比;‘新’就是要拥有最新的发明创造。”刘秀伟正是以不断转型升级的行动推动企业走向更高的发展境界。目前,大中科技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技术工艺获得12项国家专利。2013年,年产30万吨微生物平衡蛋白饲料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的推广前景巨大。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就是利用型芯秸秆生产新型微生物饲料,从而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粮食供应紧张,保持生态平衡。如果把赤峰市农作物秸秆的30%用于微生物饲料生产,相当于一年节省粮食360万吨、耕地面积增加约370万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亿元。这对赤峰市发展绿色畜牧业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下一步我们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一条年产微生物饲料50万吨的生产线,进一步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刘秀伟说着手一挥,那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深深地感染着在场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