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突泉镇的利民社区,是个下岗职工多、困难群众多、流动人口多的“三多”社区,辖区内全是平房,居住着2500多户、6000多口人。
这样一个社区的“小巷总理”该怎么当?
走起路来一阵风,说起话来嘎嘣脆———这是40岁的利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吕晓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星期六这天,她带着我们走进了社区的“爱心手工坊”。
一把剪子,一把钳子,一颗颗亚克力珠子在两位大姐的手里变成了晶莹剔透的串珠肥皂盒、果盘、纸巾盒……“这些都是商场订的。”41岁的社区居民郭秀梅说,她们家有老人要照顾,孩子也刚上幼儿园,没时间出去打工。这个培训班成立后,她就插空过来学习做编织,每月能挣500元钱,可以贴补一些家用。
去年,利民社区派工作人员去外地学习串珠编织工艺,成立了“爱心手工坊”,办起了串珠手工艺品培训班。手工坊给居民们免费培训、免费提供原材料,还负责找销路,学员们学成后可以挣手工费。现在,46个学员中已经有10个熟练工。
“一个肥皂盒手工费2元钱,我一会儿就做一个,复杂一点的‘金钱树’手工费25元,我一天能做一个。”郭秀梅说。
“爱心手工坊”的点子是吕晓丽去年到青岛参观时学来的。“我们社区的困难群众多,希望他们能通过学到的手艺多创点儿收,解决一下生活困难。”吕晓丽说。
在一间沿街居民房门口,“利民社区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点”的横幅很显眼。走进服务点,炕上炕下坐了一屋子人。
一位笑眯眯的妇女搬来了凳子,吕晓丽赶忙介绍:“这是房子的主人刘姐,义务给我们提供场地设了这个便民点儿。”
“晓丽呀,计划生育半年报表我刚整完,一会儿给你。”炕上坐着的一位又高又瘦的妇女对吕晓丽说。“嗯哪。这是我们的网格化管理员郭桂兰大姐。”吕晓丽边回答边介绍。
利民社区自2012年12月实行网格化管理后,聘请了17位居民担任义务管理员,一人包100多户。居民有什么问题,他们会尽量在第一时间解决,解决不了的再上报居委会。“他们都是热心肠,时常挨家挨户地跑,全是义务的。”吕晓丽感激地说。
说话间,突泉县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吕姐,县里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要再核实一下低保户的困难情况,周一就得上报。”接过厚厚的居民登记表,吕晓丽挨个看了起来。“这几户人家里都有脑瘫孩子;这户居民的媳妇有精神疾病;这个居民最近得了脑出血,媳妇还有高血压,生活挺难的……”
“这么多人家的情况,你都这么清楚?”记者惊讶。
“我们5个工作人员,每人包500户人家。我自己这片儿的,谁家住哪儿、啥情况,基本都知道。特别是这268户低保户,更是常去。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也多,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因让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也于心不忍呀!”她回答。
社区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包括民政、劳动就业、社保、计生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加起来有100多项,都会落到社区,繁忙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常态。
“当居委会主任整10年了,能没有感情?走到哪儿都有人跟你打招呼,心里觉得特温暖。要是真没人理你,说明你的工作很失败。”吕晓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