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对话】呼和浩特市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记者:在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咱们的优势有哪些?

  狄瑞明:我市主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接入优势和政策优势。

  区位优势我市是连接核心市场和重要能源基地的节点城市,东距首都北京440公里,北距内陆开放口岸二连浩特490公里,西至包头150公里、距准格尔大型能源基地100多公里,西南距鄂尔多斯天然气田300公里。我市还是国家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京兰铁路、京兰高速公路、110国道、209国道横贯全市。呼准铁路、呼准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沟通北京、通往大西北的重要通道。目前,呼张高铁项目已进入征拆阶段,预计2017年左右建成通车,届时我市至北京的时间将缩至3小时以内。同时,我市的机场通往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有40余条,有通往蒙古、俄罗斯、香港及韩国的直达航线,铁路有我市达德国法兰克福铁路专列。

  资源优势。一是风能资源丰富。我市是我国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也是较为有名的大风区之一。据测算,全市风能资源总储量4000—4800万千瓦,可开发量680—850万千瓦。二是太阳能资源充足。我市土地面积为1.72万平方公里,年太阳总辐射量在每平方米1646—1676千瓦时之间,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三是生物质能及浅层地热能较为丰富。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折合标煤约160万吨,理论上可利用的浅层地热能相当于约2700万平方米建筑的空调负荷和2000万平方米建筑的采暖负荷。

  产业优势。我市光伏、风电、云计算等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光伏产业形成了从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组件到光伏电站完整产业链。截至2013年底,多晶硅产能达到5000吨,单晶硅产能达到10000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30万千瓦,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18.81万千瓦时。风电形成了从设备制造到并网发电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有金岗重工、瑞隆重工、航天亿久等风机零部件及整机生产企业。截至2013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万千瓦。云计算产业是我市未来的重要增长极,总投资700多亿元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入驻并全面开工。其中,中国电信信息园和中国联通西北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项目投入使用,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作为首批用户已入驻,大宗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预计年内开工建设,中商云谷数据中心和国家(内蒙古)云应用检测中心项目预计上半年开工,东软、未来国际、商务部福瑞通等项目均已落户我市。

  接入优势。截至2013年底,呼和浩特市电网已投运220千伏变电站21座(不包括发电厂升压变),主变57台,变电总容量6057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63座(不包括发电厂升压变),主变114台,变电总容量4837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不包括发电厂升压变,不包括非直属用户变电站和农电变电站),主变12台,变电总容量78.75兆伏安。线路方面,呼和浩特地区电网220千伏输电线路共计51条,线路总长1292.6745千米;110千伏输电线路共计104条,线路总长1331.262千米;区调直调的35千伏输电线路共计10条,线路总长197.176千米(不包括非直属用户输电线路和农电线路)。完善的电力基础设施,为下一步新能源的消纳提供了接入条件。

  政策优势。国家层面,《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将呼包银榆地区规划为重点经济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国务院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许多方面出台政策促进内蒙古特别是首府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自治区层面,2013年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着力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等五大基地,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利契机。作为首府,呼市近年来一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物质能发电与云计算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对新能源项目备案、审批、核准实行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快速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设立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产业扶持资金,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刘晓霞 ]

G7京新高速隧道建...
毕业生服装设计作...
呼和浩特市85名交...
感受侏罗纪时代
牧民加入微信圈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飞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释放压力 迎战高考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