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你走进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蓝天白云下,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浪,肥壮的牛羊在天地间悠然自得,不时有狐狸、狍子等野生动物从草丛中窜起。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受自然灾害和过度放牧等影响,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生态严重恶化,黄沙弥漫,沙进人退。
在这种情况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在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的带领下,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小畜换大畜,土种换良种,并积极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与牧民致富并进的路子。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牲畜头数已由过去的2万多头只牛羊,减少为目前的4500多头牛、不到1000只羊,而嘎查人均收入却由2002年前的7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5000多元。牲畜数量的大幅减少使得萨如拉图雅嘎查境内水草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
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生态实践就是锡林郭勒广大农牧民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上生态好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的真实写照。
过度放牧是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的诸多原因之一,有一组数据表明:1949年,全盟牲畜总数为166.98万头只,而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剧增为1823万头只,但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场面积却从170亩左右减少到14.6亩。
要扭转生态持续恶化的局势,必须转变数量扩张型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我盟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之后在实践中将这一战略逐步完善为通过转移牧区人口、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收入增加的“两转双赢”发展思路。
同时把草场“三牧(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作为转变草原利用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制度落实下来,并在全盟进行深入推广。通过减人、减畜,减轻草场负担,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保护好、建设好共同的家园,广大牧民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转型之路。
全盟各地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广冬羔早春羔生产,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订单、提前出栏羔羊不计入载畜量等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牧民早接羔、早出栏,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促进了牧民增收。同时,着力培育以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牧民整合草场、机械、棚圈、水源井等生产资料,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联户经营,支持牧区能人逐步向家庭牧场、
专业养殖户方向发展,畜牧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此外,我盟还把积极培育和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作为重头戏,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牧业做大做强。
实现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这就要求广大牧民转变养殖观念,打破“小而全”的产业模式,走专业化、集约化的新路子。我盟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实施肉羊、肉牛良种补贴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强化肉牛杂交改良和地方良种肉羊选育提高工作。通过减羊增牛和黄牛改良、肉羊提纯复壮、建立核心群、种公羊集中管理等家畜品种优化工程,牲畜品种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整体质量和个体生产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减畜与增收的组合,这是我盟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比一下2003年和2013年的统计,不难看出我盟农牧业在这10年间已发生质的飞跃:在压减牲畜头数500多万的前提下,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8.5亿元提高到8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220元提高到11306元。
十多年间,这一个个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的政策,已经成为了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每一个牧民的自觉行动,他们用自己辛勤的付出换回了草原美如画。如今,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初步形成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和北缘相对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活力有所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实现恢复性增长;荒漠半荒漠草原持续恶化趋势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整个草原生态明显好转,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良好态势。(记者 苏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