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一定要强;中国要美,农村一定要美;中国要富,农民一定要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曾当过党支部书记,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关注的也是农村问题,总书记有着浓厚的“三农”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一定要强;中国要美,农村一定要美;中国要富,农民一定要富。”要做到这些,就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要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就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加大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要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不断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为适应生产分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逐步消除农民和市民在实质上的差别和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而只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包括: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事实上,不论是之前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还是现在的脱贫目标,其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三农”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老乡”仍然是“小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