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北端的“卧龙岗”
残破的建筑构件
王爱召被毁坏后遗留的文物
◎周涛
“上房瞭一瞭,瞭见王爱召,二妹妹捎来小话话,要和喇嘛哥哥交”,这首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歌,不仅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且在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往事。
被民间称作沙漠圆明园
王爱召,原名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寺庙,又名伊克召(大庙之意),是明朝黄河南岸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鄂尔多斯领主博硕克图济农(副汗)遵照三世达赖索南加措生前的意见,在今达拉特旗东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北端的“卧龙岗”上修建黄教寺庙,寺庙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占地50亩,寺庙房屋共有259间,喇嘛住房282间,其中汉式殿宇49间,屋顶为五色琉璃瓦,藏式殿宇81间,大殿为金顶,其柱头、大梁、斗拱等雕刻精致讲究,柱身裹有悬龙栽绒地毯,明廷赐名“广慧寺”。后因历任济农大多受封为郡王,伊克召又被人们称为“郡王的召庙”,蒙古语“的”的发音近似于“爱”,所以当地的蒙汉群众便称之为“王爱召”。因其形似西藏的布达拉宫,民间素有“东藏”之称,加之建筑规模宏大气派,又被人们称为“沙漠中的圆明园”。1649年,顺治皇帝将鄂尔多斯分为六个旗,六旗的扎萨克首次会盟于伊克召,伊克昭盟由此得名。相传在召庙的西南原有两眼清泉,称为“龙眼泉”,曾经是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安放之地。
1940年夏,日本侵略军在伪蒙古军第四师的配合下,与驻扎在新民堡(今达拉特旗)的马鸿宾八十一军发生战斗,败退后的国民党部队移防王爱召,在其附近构筑工事,修建炮楼。1941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四),驻扎在包头的日军小岛部从银将窑子(今包头市青山区青福镇)过黄河直奔王爱召,从下午4点开始,日军用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王爱召,大喇嘛扎布当场被炸死。正月十五日军占领王爱召,开始掠夺文物珍宝。金佛玉像、经卷宝器被一扫而空,八十多辆大卡车不分昼夜抢运,到三天后的凌晨,日军开始焚烧召庙,存在了328年的王爱召被大火烧了半个月后成为一片废墟。后来喇嘛们又在王爱召遗址西侧一公里的地方建了讲经堂,也在“文革”中被毁,现只存一间小仓库成为那段不堪岁月的见证。
充满传奇与浪漫的召庙
“喇嘛哥哥心眼好,喇嘛哥哥嘴又牢,来得迟呀走得早,三年五载谁也不知道”,王爱召虽然毁于战火,但一则关于王爱召庙里喇嘛哥哥和一位年轻寡妇的爱情故事却一直被人们传唱。有人说这年轻的寡妇就是被称为“河神”的王同春的女儿王友卿。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伊克昭盟副盟长兼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扎萨克逊博尔巴图为实现当盟长的愿望,急需大量资金讨好袁世凯,此时的王同春早已对逊王的土地垂涎三尺,于是指使其女王友卿为逊王筹措资金,在王友卿的牵线搭桥下,王同春与逊王结为把兄弟,并通过垦务局和王爱召的同意,达旗的大部分土地被王同春买下,甚至将王爱召的膳召地也放垦与王同春。
王友卿,17岁时嫁于五原的大地商张寿鹏,32岁守寡,未曾再嫁。丈夫去世后,她回到娘家成为父亲王同春的得力助手。从小学习骑射,行为颇有男子习气。因在家庭中的地位仅次于其父,故被人们称为“二老财”,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游览包头时,曾写下散文《二老财》,将其美誉为“后套穆桂英”。王同春去世后,王友卿成为王家的实际掌门人。她长期住在包头,也会住到杨家圪堵村的二柜圐圙(今达旗营盘社),有时也到附近的王爱召烧香拜佛。她与当时上流社会的人物多有往来,并与土匪交往甚密,后又成为日本间谍的座上宾。1951年因反革命罪被政府逮捕,同年8月27日枪决于包头。
民歌《王爱召》中的二妹妹是否是“二老财”王友卿,已经无法得到准确具体的考证,但众多的揣测却一直成为谜团。1913年,王同春已经得到逊王的土地,并开始组织实施哈什拉川灌区,而同年的逊王则包裹了大量的财物进京拜见袁世凯,并被封为郡王,坊间传说是“二老财”用自己的姿色和巨额资金摆平了逊王。“二妹妹心眼眼灵,舍下身身不舍名”,王同春是怎样得到王爱召的膳召地,其间“二老财”又与喇嘛之间发生了什么?1925年,准格尔旗的大汗台吉纳森达赖又与“二老财”一见钟情,为“二老财”的传奇人生又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王爱召,一座充满传奇与浪漫的召庙,曾经的繁华已成为过去,但那些无法考证的野史传说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