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中)、叶圣陶(右)、林风眠(左)在一起
第二批文化访问团成员在内蒙古
1961年7月24日-8月8日,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翁独健、韩儒林、刘大年、王冶秋、金灿然等人访问内蒙古。7月31日-9月20日,叶圣陶、老舍、曹禺、端木蕻良、梁思成、吴祖湘、林风眠、谢稚柳、吕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代表团访问内蒙古。期间这些文化名家都在包头停留访问数日,留下许多轶事。
一
这两批访问团都是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的邀请来内蒙古参观访问的。第一批访问团历时15天,第二批历时50天。
他们在参观访问期间或回京后,写下了许多论文、散文、诗词、游记,创作了许多画作和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作品,发表在中央级报刊上,有的还被收入学校教材和专著专集,有力地扩大了对内蒙古的宣传。为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碧野春风》诗集及《远域新天》散文集。就是在这次访问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写下了著名的《内蒙访古》,曹禺为创作中的历史剧《王昭君》增加了新内容,叶圣陶写下了《内蒙日记》。
第一批代表团成员主要以历史学家为主,在包头他们考察了历史悠久的土默川和逶迤延绵的阴山,感受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雄浑。登上古老的赵长城,翦伯赞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在昆都仑沟和昭君渡口,他写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麻池古城他写道:“内城也散布着很多汉代砖瓦,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同行的王冶秋是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写了《题包头赵长城与范老合影》:“踉跄垢面出牢门,今日长城留笑痕。数度欣逢非易事,回看“难友”几人存?”
访问团回到北京后,翦伯赞特意给乌兰夫写信表示感谢,他感慨地说:“内蒙古是个历史宝库,要引起史学界足够的注意。”
二
与第一批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不同,第二批艺术家访问团则充满了轻松快乐的氛围,特别是有老舍先生的存在,让整个行程笑声不断。叶圣陶在《内蒙日记》写道;“我跟他在一块儿起居,听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咀嚼他那独到的引人深思的见解,真可以说是一种无比的享受。”
第二批艺术家访问团一行15人,于9月13日晚7时到达包头。文化访问团到包头后,住在青山宾馆。大家对色香味俱全的手扒羊、烤肉等称赞不已。15日,访问团乘车跋涉40多公里,游览藏传佛教胜地——五当召。当地牧民用蒙古族的风味食品奶茶、奶酪热情招待远方贵客。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依地势面南而建,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引起作家、艺术家极大的兴趣。建筑学家梁思成仔细观赏了这座古寺的建筑结构,饶有兴致地说“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从中吸收很多有用的东西。”他拄着拐杖,上下奔忙,拍了不少资料照片。
访问团先后参观了包钢、包头糖厂、麻池生产大队、包头展览馆(原址东河区第二文化宫南),分别和我市文艺、教育、建筑、摄影工作者会见。
16日上午,客人们参观包钢。这些文化名人不顾年老体弱,来到十几米高的高炉和平炉前,观看了出铁、出钢和出焦炭的情景。看着铁水奔流、钢花飞溅的壮观景象,个个脸上绽放出笑容。看到包钢厂区烟囱林立、各种管道密如蛛网的宏伟面貌,无不赞叹祖国新兴钢铁工业基地飞快的建设速度。
17日下午,访问团参观了麻池生产大队。这个因泉水能沤麻而得名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种起了蔬菜,品种达到三十多种,四季常青,社员收人也逐步增加。随后大家登上麻池古城,昔日的古战场,如今绿树成荫,田园纵横,各种形状的汉代砖瓦、陶瓷碎片俯首即是。回来时,许多同志的手中都带了瓦片、陶瓷片。
三
在包头期间,众多艺术家应邀与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举行了座谈和交流。叶圣陶、吴祖缃给一百多名教育工作者讲了有关语文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叶老谈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等问题;我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聆听了老舍关于文学创作中的题材、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等内容的讲座;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音乐工作者座谈会上,就如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族音乐讲了话。
梁思成应我市建筑学会的邀请,参观了我市转龙藏等部分建筑,并对包头城市建设规划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谈了他的看法。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同志同我市摄影工作者及部分爱好者谈了如何提高摄影水平、如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问题。
文化访问团观看了我市的歌舞团、京剧团、晋剧团、民间歌剧团演出的节目,老舍等同演员们见面并进行了座谈。老舍看了著名二人台老艺人樊六在《探病》中的表演后说:“在北京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老彩旦。”他称赞樊六是一位名不虚传的“民间艺术家”。
9月20日,访问团离开包头。叶圣陶参观包头后写下了《忆秦娥(包头)》《三姝媚(访包钢)》两首词,在《内蒙日记》中也记录了在包头的所见所闻。老舍先生则一口气写了5首《包头颂》旧体诗。其中第五首写道:“日朗新城古渡头,黄河滚滚向东流,昔年六十三株树,今看芳林艳九秋。”
距1961年已经整整过去60年了,这两批重量级历史文化访问团为内蒙古和包头市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翦伯赞、范文澜、叶圣陶、老舍、曹禺、梁思成这一串闪光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包头的史册中。(刘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