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谁拉开了走西口的序幕?
内蒙古新闻网  20-12-23 10:20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迁移活动,始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形成高潮,直到清末民初才告结束,前后经历大约300年的时间,其实,早在明初中叶,土默川上的“走西口”就拉开了序幕。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阿拉坦成为土默特首领,分六部十二哨,驻牧于大同镇边外,其范围东至正蓝旗,西至包头。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府巡抚御史张文锦强行遣兵戍堡,激起官兵反抗,后虽被镇压,但还是有不少士兵逃往塞外。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总兵官李瑾强迫士兵挖战壕而引发公怒,役卒王福胜、王保等人杀死李瑾,举旗兵变,后又有不少人逃往塞外,这是首批进入土默川的汉民。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同白莲教徒发生暴乱,攻城掠地,后被明军追剿,其首领吕老祖(吕鹤)及李自馨(山西山阴人)、刘四等人投奔阿拉坦,随后,萧芹(山西左云人)率众逃往土默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赵全等二十八人也前来从之。当时,明朝对蒙古诸边实行封禁政策,对阿拉坦汗的多次求贡互市予以拒绝。无奈的阿拉坦常常率兵袭扰明朝边镇,以解决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对于投靠自己的汉民,阿拉坦则采取抚恤和利用的办法加以安置。据《俺答封贡》记载:“俺答(阿拉坦)择其黠桀者多与牛羊帐幕,令为僧道丐人侦诸边,或入亲师,凡中国虚实,尽走告俺答。其有材智者李天章、高怀智等皆署为长。”此时投奔阿拉坦的汉民以从事牧业为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阿拉坦接受白莲教徒丘富的建议,制定优惠政策,招徕安置汉民发展农业,“岁种地不过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成为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力,但农业人口少还是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据《万历武功录》记载,白莲教徒赵全引领阿拉坦军攻破平虏、朔州等地,杀掳男妇万余名口,衣粮头畜无计。回营,全与李自馨驱使被掳汉人各筑土堡一座,全堡可五里,馨堡可二里,颇坚壁自固,这就是板升的雏形。“板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蒙古人对汉民“百姓”的称呼,另一种解释为汉民到土默川后,用“夹板而升”夯土法建造居所,后“板升”引申为村落之意。有史料称,丘富和赵全是板升农业的开创者。优惠的农耕政策和舒适的安居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晋陕人偷越边境进入土默川之地,拉开了“走西口”的序幕。

  据资料统计,嘉靖年间,阿拉坦率众十万左右,时有白莲教众达万人,到嘉靖末年,移居土默川的汉人多达五万之众。由于边境战事及蒙古军队常常破关掠寨,加之明朝统治的腐败,导致边境汉民往往拉家带口,甚至整村迁移至土默川上。守边军士更是人心涣散,士兵处境极为恶劣,结果导致边境守兵大量逃入土默川,投奔阿拉坦汗。阿拉坦汗任用白莲教首领丘富、赵全、李自馨、周元等人为幕僚,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加大了攻城掠边的力度。据史料记载,当时赵全拥有人口万众,板升周延数十里,马匹五万,牛三万头,谷二万斛。李自馨有众六千,周元有众三千,都成为大小板升的领主。阿拉坦甚至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赵全等人的帮助下修建了大板升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全与自馨,彦文,天麟等遣汉人采大木十围以上,复起朝殿及寝殿七重,东南建仓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楼五重,令画工绘龙凤五彩,艳甚”(《俺答列传》),这座城就是今天的美岱召。也就在这一年,嘉靖帝驾崩,赵全怂恿阿拉坦入明。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十二日,阿拉坦攻陷召州(今山西吕梁离石区),五月初十,犯大同任达沟,九月初四率六万骑分三道攻打朔州、老营、偏关头,九月廿四京师戒严,十月初五,破大同、太原,劫掠近千里。隆庆二年二月十七日,犯柴沟堡,新庄等处。隆庆三年九月初六,再进大同,分掠山阴、浑源等处。隆庆四年四月初九,阿拉坦从平鲁边口入境大举南犯。

  转机出现在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阿拉坦汗的爱孙把汉那吉投奔明朝,经过谈判,双方达成“隆庆和议”,明朝答应开放边市,实行通贡互市,阿拉坦汗则把白莲教首领赵全、李自馨、王廷辅、赵龙、张彦文、刘天麟、马西川、吕西川、吕小老等九人交由明廷处置。“隆庆和议”后,蒙汉人民在边境聚集处做生意,这些被开放通商的地方称为“口”,而西口(杀虎口)则是汉民与蒙古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从隆庆五年(1571年)到崇祯四年(1631年)的六十年间,土默川地区和平稳定,农牧并举,修筑板升,发展城镇,引进边民,薄赋轻徭。顾祖禹在《读史方與纪要》中这样写着,“耕种市廛,花柳蔬圃,与中国无异”,而在《万历武功录》中更是记载了“开云田丰卅地万顷,连村数百”的繁荣景象。方逢时在《塞上谣》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胡马不闻嘶,狼烟净如淮。时雨既降沙草肥,丁男释甲操锄犁。夫耕妇鎑朝复暮,柴门鸡犬皆相依。塞上千山如列戟,烽火处处狼烟息……”据统计,到隆庆时期,土默川上的人口已达到40万。

  天启七年(1627年),蒙古大汗林丹汗由辽东起兵,七月击败土默特部首领卜石兔(阿拉坦汗的五代孙),十月,击溃右翼联军,占领归化城,土默川上战火又起,大部分汉民返回“口里”。到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亲征察哈尔,林丹汗被击败西迁,皇太极占领归化城后,下令“分略诸路大兵,所至村堡,悉焚其庐舍,弃其粮糗,各籍所俘获以闻于上,共计人口牲畜十万有余”,至此,土默川上的村庄大部分被焚烧,侥幸留存的村庄微乎其微。虽然塞外汉民经过林丹汗和皇太极的两次战火,大部分又返回“口里”,但还是有部分汉民留存下来,如今在土默川上,追溯村庄的历史,也有个别村史记载村庄建于明朝。总之,明代汉民迁徙土默川正是清代“走西口”的滥觞。(周涛)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