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冻土地上,“抠”出一眼甜水井
内蒙古新闻网  21-03-11 10:49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56年前,她们为解村中用水之困成立“女子打井队”

  冻土地上,“抠”出一眼甜水井

  水井被砖砌的水房保护了起来,从缝隙里依旧能看到当年垒井的石头。

  肖敏兰

  李翠梅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石拐区大庙村,为了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一群妇女在寒冬腊月打出一口甜水井,轰动了整个包头。如今,井水甘甜依旧,打井人却所剩无几,而她们的精神仍被当地人传颂着。

  当年,这口井被称作“三八妇女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霜,这口位于村后的老井,如今已被红砖垒砌的水井房保护着。这是一个斜筒式的水井,石头垒起的门洞上安了一个铁栅门,一根长长的铁水管从里面伸出来,一直向村里伸去。当年的打井人、70多岁的老人李银苍如今仍住在大庙村。据李银苍老人回忆,大庙村过去归郊区管辖,1985年划归石拐区。1991年,村里利用这口井建了一个水塔,全村300多口人都吃上了自来水,村西100多亩地也靠这口井来浇灌,可以说,这个村子全凭这口井富了起来。

  1965年,是西部少有的大旱之年,地处丘陵地带的后营子公社大庙生产队村民更是因缺水浇地,日子过得很是贫困。社员吃水需到几里外的地方排队担取,仅有的一口30多米深的水井里打上来的都是些“黄汤汤”,得回家澄上半天才能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也为了方便第二年开春下种,大庙生产队召开了紧急社员大会,动员群众打两口水井。然而当年全村强劳动力不足百人,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只能全靠人工打井。村里只能抽调一部分男社员打一口井,另一口只能推到第二年开春再动工,这样有一部分土地就种不成。在这紧要关头,女社员杨美仙站起来发言,动员村里妇女发扬风格,勇挑打另一口井的重担。她的话引起了一些男社员的反对:“女人哪能打成个井?”谁知男社员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呼啦啦站起一片妇女,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请战”,就连52岁的老太太陈白女和刚小学毕业年仅14岁的李翠梅也要参战。就这样,一支由38个媳妇和12个姑娘组成的50人的女子打井队成立了。

  几天后,在村里选好位置后,打井队队员们就拿着工具大干起来。为了赶进度,她们不畏严寒,早晚出工,三班作业,有的妇女把娃娃锁在家里。随着作业的深入,从井里到井外,大家排起了一道人墙。她们用簸箕、箩筐往外传送沙土,很多人的衣服和鞋子都结冰了,手被冻得裂开了血口子。就这样不分昼夜,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这口斜筒子式井于1966年3月8日那天终于见了清泉,因那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故社员们把这口井命名为“三八妇女井”。据测定,这口井坡长58米,蓄水池长20米、宽2米,水深6.5米,泉眼旺盛,水质甘甜,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水质。

  这件事轰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几天后,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官布扎布、包头市委书记范易等有关领导都到现场参观。一时间,这口“三八妇女井”在当地出了名。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口井的井水依旧清冽,而当年打井队的妇女们却大部分都不在世了。当年50名打井队的成员,只有2人还住在村子里,38个媳妇里,杨美仙等都已经去世,只有78岁的肖敏兰还健在。12个姑娘有11个远嫁他乡,只有当年最小的队员李翠梅留在本村,也已是72岁的人了,如今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奶奶了。

  站在“三八妇女井”的边上,抚摩着石壁,回忆着当年打井时的场景,怀念着逝去的队员,李翠梅白花花的头发在风中飘动着,眼里含着热泪……(李文光)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