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记忆深处的乡村小学
内蒙古新闻网  21-03-26 09:26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1966年,郊区古城湾乡下辖古城湾上村、古城湾下村、毛其来村、东坝村、章盖营村、镫口村、东富村、阿善沟门村8个村。乡政府设在古城湾上村龙王庙东侧,有三排小平房。那时整个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不到20个人,从乡政府到最远的阿善沟门村要走20里。

  同年,古城湾乡成立了专门管理本乡文化和卫生工作的古城湾乡文卫办(后改为古城湾学区),文卫办只有吉明高老师一个人。1970年,董连魁老师调入古城湾乡政府文卫办,主要负责古城湾学区的管理工作,例如基础建设、桌椅调配、工资发放、人员调动、教学改革、勤工俭学等工作。

  学区当时管辖古城湾上村、古城湾下村、毛其来村、东坝村、磴口村、东富村六所小学和古城湾中学,学生有1000多人,有公办和社办老师80多人以及下乡知识青年200多人。

  乡政府文卫办的所有事务,都由吉明高和董连魁两人负责,工作量可想而知。此外,两个人还常常下村走访学生和家长,而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

  到发工资的时候,两个人去信用社取上工资款,把钱装到帆布挎包里,挨个去学校发放,一走好几天。后来吉明高调走,又相继调来马根盛、张存礼、李德明三位老师。马根盛原来是郊区全巴图乡学区的校长,李德明先后在东园村小学、古城湾小学、毛其来小学任教,张存礼后来一直任古城湾小学校长。当时四个人的分工是,马根盛任古城湾学区校长,董连魁和张存礼负责学区业务工作,李德明负责财会工作,这样古城湾学区人员配备逐步完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学区在负责学区中小学管理的同时还兼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分配管理工作,当时包钢的知识青年大多分配到沟门村,铁路系统的分配到上下古城湾村,长征砖瓦厂的分配到毛其来村。学区负责人经常到村中了解情况,为青年人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一位女青年考上了包头师专,通知书不知什么原因很晚才拿到,学区协助其连夜办理好各种手续,使其在录取工作即将结束时顺利入学。

  为了抓好学区教学工作,他们走访摸底各个小学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当时毛其来小学校长是杜文然,古城湾小学校长是胡春兰,东坝小学校长是李聪明,东富小学校长是苗秀云,这几所小学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社办老师。尤其是东坝小学,是由李聪明一个人办起来的,招收东坝和章盖营2个村的小学生,后来老师才增加到3个人。1972年,国家对一批工厂的临时工人和学校的社办老师给予转正,学区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给符合条件的老师转正,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全学区教职工最高工资为62元。

  学区还经常指导教研活动,公开教学,组织学区教师到课堂教学有特色、有成果的班级进行听课、观摩、交流。同时还组织老师去外地开展教学观摩。当时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小学,王琦老师和张大中老师在数学和语文教学改革中成绩斐然,学区就经常组织教师去观摩交流,对于提高学区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区自己培养出来的张美丽老师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曾经代表包头市参加全内蒙古自治区教学观摩活动。那时每年秋收的时候农村的学校都有半个月的假期,学生回家帮助家里收割庄稼,学区就利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师资力量的培训。

  1977年,学区的古城湾中学与包头第十六中学合并,下辖六所小学。八十年代末学区办公室随古城湾乡政府迁址到毛其来村东1公里,居于全乡中心地段,开展工作更加便捷。1990年郊区教育系统开展“两基”达标工作,学区积极配合,对六所小学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使校园建设得到极大提高。

  这其中古城湾小学变化最大。古城湾小学始建于1950年,当时只有学生10名。1982年成为古城湾学区中心校,有10个教学班,教师18人,学生达到300多名。1993年筹资67.3万元建起了占地12876平方米的校园。1996年,古城湾小学分为古城湾上村、古城湾下村两所学校。学校在多方支持下,投资1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两机一幕”进教室,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2004年2月,学区将生源不足的上古城湾小学、下古城湾小学两所学校合并。

  1993年,毛其来村集资60万元对小学进行翻建改建,使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同时学校承担了“小学语文整体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接受市教研室组织的小组验收并受到表彰。

  1999年,郊区调整了学校布局,完善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建立了九年制学区。为此,各乡建立了九年一贯制学区。2000年,学区随着乡政府又迁址到了包头铝厂白银路与110国道交叉口。2000年以后随着生源的逐步减少,东坝村、东富村小学停办;毛其来村小学、古城湾村小学并入十六中附小;镫口小学并入四十七中,后来十六中附小和四十七中先后并入了包头铝业集团小学。2006年古城湾乡并入沙尔沁镇,古城湾乡学区完成了历史使命。

  从1966年-2006年,古城湾乡学区走过了40个春秋。如今,董连魁已84岁,数年间,他跟很多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像呵护庄稼一样把汗水撒在希望的田野中,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清成)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