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甘草资源,但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只不过200年左右的历史。清至民国,汉民入蒙垦植和采挖甘草,为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芬兰人维利俄斯在包头创办永茂源甘草公司,成为包头第一家外资企业,使被称为“百药之首”的甘草行销全世界。
甘草行历史悠久
甘草,自古就被称为“中草药之王”,《本草纲目》将其列为百药之首。甘草在一般医药处方中常常起配合作用,中医药的汤剂、冲剂、散济、丸剂等,十之八九有一味甘草,能化解七十二毒,有“十方九(甘)草”之说,亦被称为“国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录了甘草的药用价值。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用甘草处方的达70余个。甘草还是现代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烟草、轻工、石油等许多行业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属于畅销商品。
在内蒙古,尤其是老包头,甘草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医别录》载:甘草生于“河西川谷积沙及上郡”;《水经注》载:“其城,隋间俗谓之甘草城”,表明从南北朝起,内蒙古西部地区就开始种植甘草。《绥远通志稿》载:“绥西蒙地自古为产草之名区。今仍以杭锦旗境所产为多,附近贫农赖采甘草为业者逾万。每年包头聚销可一百五六十万,多至二百万斤,绥产药材最多而甘草外销之数为第一。”
甘草产于陕、甘、宁和鄂尔多斯等地,民国初年,这些地区年产甘草约800万斤,其中一半产在鄂尔多斯,民歌中就赞颂:“千里草原哟,马儿驰骋疆场,南面长着一坡圣草,不要打动,不要从那里踏过。牛羊肥壮哟,人畜两旺,是什么点缀了美丽的草原,是梁外甘草的灵光。”而鄂尔多斯产甘草最多的是隶属包头县的达拉特旗。
清嘉庆年间,山西商人不断涌入鄂尔多斯草原,在杭锦旗库布齐沙漠南北两侧先后设立德胜成、德胜享、广盛恒等商号,专营甘草。1930年10月,芬兰人维利俄斯独资在包头创办永茂源甘草公司。
维利俄斯在包头创办的永茂源甘草厂,这是包头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维利俄斯之所以选中在包头投资办甘草厂,是因为当时包头是我国西北药材的集散地,而且隶属于包头县的达拉特旗就盛产甘草。所以,在包头办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短命的外资企业
包头最早经营甘草的是山西保德州人王蕊,世代居住在包头西滩。从嘉庆年间开始就在达拉特旗收购甘草,并且开设了西碾房及其支号中和西、万成西、万兴西、再成西、全成西等商号。1924年,包头皮毛业首户广恒西聘请河口镇甘草行的人兼营甘草业,在南海子还设了存甘草处。此外还有义合永、广和公、永恒西、中兴栈、义兴水、义成公、永和铨、公义西、协泰永、信泰公等商号也经营甘草业务。绥远实业厅专门在包头王大汉营子、南海子设立碱草盐船捐局,管理甘草行。还在万水泉成立占地460亩的甘草试验场,从事甘草栽培试验。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甘草运输的中介人,将西北各地运到包头的甘草转运到天津,出口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包头一位常住天津的转口经销甘草商叫陈焕山,此人往来包头与天津之间经销甘草发了大财,由于他酷爱戏剧,仅买一箱行头就花了8000元。维利俄斯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看到包头有如此众多的甘草经销商,根本不用自己动手收购原料,只要就地加工就有利可图,因此投资3000元,在经营甘草业务的广和公店内创办了永茂源甘草厂。雇佣男工15名,主要生产甘草膏,卖给旅行者和军队士兵们解渴。
甘草分为大草、二草、红粉、白粉、河草、通草、截子、疙瘩头等,200多斤为一捆。甘草厂将甘草捆打开,先用清水将甘草上的泥沙杂物洗掉,用碾子将甘草碾成碎末,然后把甘草放人6个桶内,每桶装甘草250斤,用水泡5小时,共泡3次。然后设14个锅炉,第1锅煮12小时,再入第2个锅煮12小时,又入第3个锅煮8小时,就成了甘草膏。永茂源甘草厂每天出甘草膏260斤,制成膏砖,每10块装一箱。
永茂源甘草厂按每百斤4元的价格购进甘草,每350斤甘草可生产甘草膏100斤,工人每天的工资为0.3元,甘草膏卖到天津每百斤售大洋35元,其中包括运输费8元,税1.2元,因此每生产百斤都有对半的利润可赚。
国民政府时期,不论民族工业还是外资企业经营都困难重重,永茂源甘草厂也不例外。绥远省政府见有利可图,决定将永茂源甘草厂收回由绥远平市官钱局经营,维利俄斯只好悻悻而去,工厂不久也就停产了。之后,经国民党中央委员刘守中介绍,京沪华侨巨商投资恢复生产,派人熬制样品,向外分发。可投资久拖没有到位,工厂也没能复工。就这样,崭露头角没多久的永茂源甘草厂就这样匆匆谢幕了。
(尤允庆整理,参考文献:《试论清代与民国时期我国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开发》《永茂源甘草厂——老包头第一家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