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和他的“1015”战略
“咱家定个‘1015’战略吧。”
“说甚了!像刑警队的命案代号。”“不是跟你开玩笑。就是咱家今年的收入确保10万,力争15万。年底盘点一下实现了没有。没实现要分析,是目标定得太高了,还是经营管理上不去?实现了要总结,哪些品种种对了,哪些明年要调整。”
“是这么个事!定个目标,有个想望挺好的。”
这是春节后,在自家温室干活儿的李军和媳妇儿的一段对话。
1975年出生的李军中学时代就在《巴彦淖尔报》发表散文,是联丰村唯一的大专毕业生。曾经通过英国老板的严苛面试,在西安一家大公司当职员。李军说,回村务农,和他当初的理想相去甚远。但既然是命运的安排,也就把什么都放下了。
念过书、见过世面的李军就是跟别人不一样。首先是会算账。李军家有15亩大田,一个2亩的拱棚,2栋温室大棚共3亩。15亩大田加拱棚,满打满算一年纯收入2万,因此他们两口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温室大棚上。“种温室学问大了。种不好,一年三两万;种好了,一茬就10万块!”
其次是有谋划。每茬种什么,怎么种,李军都要和技术人员充分沟通。技术人员的意见,李军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家实际审慎思量、科学决策。一有机会,李军就坐火车到山东、陕西“取经”,“特别是寿光,设施农业做到家了,棚子盖得跟工厂一样。”
我们问李军,现在看,今年实现你的“1015”困难大不大?
“第一茬种的黄瓜,已经卖了8万块。五六月份出第二茬,收入两万块一点问题也没有。这说的是一个棚,我还有另一个棚的两茬收入呢!”
李军的棚里,葡萄和草莓已经插空栽上了,葡萄已经结出青绿的果实。“以后就不种黄瓜了。我们这儿离城近,将来要搞成个特色立体种植棚,让城里人过来参观采摘。”
临别,李军说:“其实种大田也有文章做。我们村儿种大田的老人居多,他们按老习惯种,心里问号多,不敢冒风险。像葱头、芹菜,市场行情就不赖。我家是人手少,顾不上,不然收入不止这些。”
【记者补记】
从李军家出来,看见马路对面正在清扫门前空地的魏根区。1997年村里上设施农业项目,就是时任党支部书记魏根区拍的板儿。
“穷得没办法。盐碱地,种甚甚不长。提留交不上,花钱靠贷款,个别户吃饭都成问题。八一是临河最穷的乡,联丰又是八一最穷的村,你说咋闹?”提起那段日子,这位64岁的老人拄着扫帚发了一会儿呆。
“当时村民挺抵触,一来不认识这个新生事物,二来拿不出钱。我们争取政府补一点,协调银行贷一点,帮助村民筹一点,千难万难,把这个事儿做起来了。我卸任时,村里的温室大棚发展到了33栋,当时外面好多人都来参观。”
有意思的是,这位把联丰村引入富路的老支书,至今还用着17年前的低矮土棚。而李军他们,早已经由低矮土棚、砖砌温棚、保温板大棚,穿越到了厚墙体、大跨度、半地下的温室大棚时代。
“谁不想改造成那种半地下的棚?可是,改那种棚得十来万,我老了,投入不起了。”对于李军大田里种葱头、芹菜的想法,魏根区也不大能接受:“谁知道挣不挣钱?赔了怎么办?还是老老实实种些葵花、玉米就行了。”
魏根区家和李军家只隔着一条道,而当年敢吃“螃蟹”的风云人物和如今正在广阔天地里弄潮的年轻人,思想却不啻隔了条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