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四月,春意萌发,寒意未尽。扎鲁特草原罕山深处,青草树木抽出嫩芽,暖风穿越阳坡和山谷,吹融了山间湿地里的冰雪,小溪沿山谷蜿蜒而下,哗哗奏乐。
记者来到罕山脚下一片开阔的栽植区时,十几名林场工人正在给樟子松树苗“撤寒”呢。工人们轻轻挖开一层棉被般的土块,一株巴掌大的小松树苗似乎陡然睡醒,片刻后慢慢直起了腰,迎风抖擞了起来。栽植工程师斯日古楞告诉我们,这批树苗是去年入冬前种下的,比起杨树,松树吸水少,抗旱能力强,近些年罕山林场人工栽植尤以樟子松和油松居多。
林场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林场人工造林的任务越来越轻松了,“经过6年的全面封育,罕山自然保护区的草木已经重获自我修复能力,现在看来,这场生态保卫战已经初战告捷!”
“天然肺叶”严重水肿
“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常到草场里藏猫猫,只要钻进草丛,谁也别想找到。可后来牲畜太多,造成草场逐年退化,最后沙化的草场连草毛都没有了,护不住地皮,一刮大风沙子漫天飞。”
罕山林场综合办公室主任白巴格那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深深眷恋和疼惜着这片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角色也由一个采伐管理者转变为致力于自然保护的管理者。
据白巴格那介绍,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罕山自然保护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蒙古高原、岭南山地和岭北山地三个差异巨大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成为生物物种交汇的陆地桥梁,它是整个扎鲁特草原、通辽市乃至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生态枢纽。
罕山林场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是自治区11片自然林之一。自然保护区境内有涌动的泉眼63处,是霍林河、阿日昆都楞河和达勒林河3条重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嫩江水系和西辽河水系的分水岭。“作为通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的罕山,是扎鲁特草原乃至整个科尔沁草原至关重要的‘天然肺叶’!”
然而,罕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却在持续恶化,白巴格那目睹了这一切。说起2008年围封之前罕山林场的景象,他给记者列举了一串惊人的数字:那时紧邻罕山的格日朝鲁苏木十几个嘎查的牲畜加起来才19万头只,而林场总人口只有180多户、790多人,最多时竟放牧着20万头只牛羊,平均每人253头只,罕山林场近60万亩的草场当时几乎全部被牛羊啃噬光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组的专家们来了,看着满山遍野的牛羊、大片裸露的沙地荒山,连连摇头:科尔沁草原的这片“天然肺叶”严重水肿了!
“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
“185户职工790多张嘴要吃饭,140多万亩的林木亟待抢救性保护,平衡草原保护和民生发展的关系,实施整体搬迁,全面围封,这项艰巨工程像座大山,横在全体职工干部面前,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起6年前的那次整体迁移,罕山林场负责人孔凡硕记忆犹深。
2008年,根据通辽市《关于实施收缩转移战略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意见》,扎鲁特旗委政府把实施收缩转移战略作为生态建设的“重头戏”,发出了“重点将罕山及周边地区100万亩范围内建成无人无畜封禁区”的动员令,投入1.8亿元资金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将保护区内包括罕山林场在内的300多户居民和所有牲畜搬迁转移,沿保护区边界全部用网栏围封,建成无人无畜封禁型自然保护区。
到2008年12月底,林场人畜全部迁出,境内房屋、牧铺全部拆迁灭迹,辖区周边全部围封完毕,建成了通辽市面积最大的封禁保护区,实现了“无人无畜、禁牧封育”。
“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背后是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和艰辛的工作。同时,为妥善解决罕山林场移民就业问题,扎鲁特旗还投资1375万元在鲁北镇商业地段罕山步行街为移民购买了100间商品房。商品房产权归移民所有,可自主经营,也可出租收益。
“千年松洲”再现林风
据扎鲁特旗当地旗志记载,约一千年前,罕山这一地区曾是茫茫林海,素有“松洲”之称,“深山闻鹿鸣,林黑自生风”呈现一派原始森林景观,现在的霍林河大煤田就是那时繁茂森林的产物。
“经过6年的围封保护,如今的罕山林场基本已经恢复了原貌,曾经的‘松洲’轮廓渐渐清晰。作为通辽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的草场、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自然植被和生物资源已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白巴格那对现在的罕山保护区现状很是欣慰。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12月25日,罕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通辽市生态办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果说绿色环境是难以估值的宝地,那么生态产业就是挖掘不尽的宝藏。经过实施收缩转移战略,罕山林场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将给通辽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更大的利好。”(记者 蔡冬梅 白江宏 郭洪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