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一家国企的职工住房变迁史(一) 四十四载“上楼记”
内蒙古新闻网  20-07-23 15:31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包头铝厂老办公楼,入选包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厂。她是这个城市里几个较大的企业之一,最早的名字叫“包头铝厂”(简称“包铝”),同时还有一个代号——303。因工作关系,我与包铝的档案室有着很长期的业务交往,让我有机会在查阅业务资料的同时,也很方便地获得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厂史记录。其中,就包括职工最关切的住房问题。

  特殊时期的企业“福利房”

  1958年建厂的包铝,历经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总体看,包铝在为职工解决与生产配套的住房建设上,几乎依傍着企业发展曲线这条轨迹。

  建厂伊始,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各项条件落后,筹备包铝建设的先期到达人员甚至找不到栖身的住所,只能用临时搭起的帐篷,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建厂准备。虽然环境艰苦,但人的斗志不减,那时候喊得最多的口号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有人都用这个口号激励着自己,风餐露宿地履行着各自神圣的使命。

  那个年月,国家建设遵循着计划经济政策,执行着统供统销战略。基本建设的资金拨付、物资供应等工程所需均由国家按建设投资规模进行配给,这让建厂的决策层省去了许多缺钱少物的担忧。而更让那些即将在这个企业扎根一辈子的生产者心里有底的是,大家在期盼投产的同时,还欣喜地看到,在离热火朝天的工厂施工场地的不远处,有一支为职工住房而忙碌的建设大军,已经打好了住房的根基。这也是当时国家按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而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生产保障措施的通行做法。

  生活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物资是通过总投资的比例分配来实现的。建厂的原则也体现了令人暖心的人性化:“先生活后生产”,用完美的方式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企业在建完一个工厂的同时,人们马上体会到居住、上学、就医、买粮等多种便利。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小社会的城市功能由此完成了。

  为使职工依厂而居,就近上班,包铝很快建起了户型一致、排列整齐的数栋清一色砖瓦结构的平房。统一盖完的房子,除了室内安个灯泡,其他一无所有。取暖和一日三餐都是依靠从商店买的火炉与火筒的配合来解决的。煤是火炉的主要燃料,因此,每个家庭在享受温暖和美食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着煤气中毒的危险,夜晚尤其重要。这种简陋平房的另一个缺陷是,室内没有接通生活用的自来水,当然也不会有排水的下水道。用水要在小区的固定水源接取,虽然不算远,但很是不便。

  分到平房的职工,还有相当多的工程需自己去完成。因为所有房子的共同问题是:有房无院。为了实现独门独院的目标,人们各自显示着营造的本事。满世界废弃的砖头瓦片也立即派上了大用场,几乎不花一分料钱的院墙及储藏杂物的凉房,能在一夜之间奇迹般成型收官。户主人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品位从院墙和凉房的建设格次上可见一斑。

  这种简陋的平房在工厂投产后还要接续建设,因为,与工厂配套建设的住房无法百分百地满足需求。每批建房的多少是根据无房户的呼声和企业的财务账本决定的。申请住房的登记册上永远挂着一大串的名字,每年都在增加,而建房的资金似乎总是跟不上趟。那时的企业财务制度里都设有福利费一栏,专款专用的资金项,是为职工建房搞福利用的。专项资金已提前摊入生产成本,留足了建房的钱。从未发生过建房中因缺钱而造成烂尾工程的糟心事件。作为公产房的所有者,企业不会再给分到房子的职工增加额外负担,职工除了支付一点微不足道的“租金”外,基本不存在其他费用。因此,这种房子也称“福利房”。如此的便宜,在当下人人望而却步的高房价面前是不可想象的。

  “大比武”比出的精品工程

  这样的建房方式一直保持了十年。然而,建平房引发的浪费等问题,迫使企业不得不考虑转变建房思路。于是,建楼房的设想应运而生。

  单凭企业自身能力来完成这一任务,似乎是件难事。包铝的强项是制造铝锭,建房是外行,企业领导在选择设计施工企业的问题上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幸运的是,当时市政府正在开展建筑行业技术大比武活动,包铝的首批住宅楼作为行业大比武的试点项目,顺利纳入了强有力的管理序列中,房屋的设计和施工因此都有了着落。大比武的场面是热火朝天的。参赛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潜心劳作终于换来了这批楼房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的名次。一个城市住房建设的精品工程,在包铝诞生了。

  1968年交工的这几栋包铝最早的楼群——中区1至6号楼,至今仍在行使它的使命。从专业角度看,我一直认为,这几栋楼房应该作为文物永远保留下来,用于见证那段辉煌的历史。楼房交工庆功会上,市里的领导也前来祝贺。

  这一年,包铝办公楼前的广场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艺术塑像也顺利落成了。剪彩的那天,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高高举起拳头不断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首批搬进楼房的人们怎能不感谢伟大的党和敬爱的领袖呢?

  从那以后,包铝结束了为职工盖平房的历史,开始有计划地为众多家庭圆住楼房的梦。到20世纪80年代末,又先后建了十栋住宅楼。上了楼的职工又为另一部分无房职工腾退了平房,大家皆大欢喜。

  此时,包铝生产形势喜人,也逼人。因为固定不变的产能与无法解决的持续放大的职工子女就业及住房矛盾摆在了领导层面前。当时企业的招工采取的是接班制方式,也就是老子退休儿子上。但在父母不到退休年龄的情况下,子女们只能死等,于是大街上游手好闲的青年人逐年多了起来。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打报告、扩产能。于是,一场筹划扩大生产的序幕于1981年正式拉开。

  报告提到中央,放在已故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国家纪委主任姚依林的办公桌上。

  得到的答复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于是,包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二期扩建,在为新增的4.5万吨产能紧锣密鼓建设的同时,为生产配套的住宅施工也如火如荼地开工了。这是由政府主导监管的国家重点工程,包铝建厂以来由国家出钱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住宅群,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经过近三年的连续奋战,近1000套房屋顺利完工。对包铝人来说,规模如此巨大的住宅交付不仅大大缓解了历史上的欠账,也为此后的成片平房的改造注定了必然。

  包铝二期扩建工程结束后,职工住房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平房的楼房化改造上,资金的来源又回归到靠自有资金建房的模式上。

  1982年以后的十年里,为缓解新结婚家庭的住房压力,包铝陆续对中区平房实施拆除,先后建成20多栋楼房。迫于资金压力,这批楼房户均面积只有46平方米,被职工称为“鸽子窝”“情侣房”。这是包铝住宅楼建设史上面积最小的房屋。

  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攀升以及人们对住宅标准提高的渴望,1991年到1998年,包铝又将北区、东区及西区平房进行了改造,先后建成户均面积55-130平方米的楼房近60栋。其中,西区的9栋楼房,质量全部达到优质工程标准。

  2002年,完成了最后一批平房改造,建成户均面积75-98平方米楼房5栋。至此,包铝建厂以来的所有平房改造全部结束,配套齐全的5000余户住房规模的大型社区由此形成,同时也终结了包铝的职工住宅建设的历史使命。(王凌)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