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长汉沟矿办公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长汉沟煤矿高耸的井架。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汉沟煤矿技术人员研究如何改进采煤方式。
石拐系蒙语“喜桂图”的谐音,意为“有森林的地方”。石拐区缘煤而建、因煤而兴。开采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初叶。1914年,时任晋西镇守使陆军第九师师长孔庚在石拐境内创办了“漠南矿业有限公司”,1939年日本侵占石拐地区所有煤窑,成立了“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将所掠夺的煤炭运往日本。漠南矿业有限公司运行26年来,为促进包头和绥远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在石拐大发设立“石拐沟炭矿管理所”,组织“煤炭职业公会”“同业会”。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省政府成立石拐煤炭产销管理委员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包头煤炭筹备处成立,作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大青山煤田开发建设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煤矿建设者们怀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和当地人一起建设石拐,石拐成为包头市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1958年6月,包头矿务局在石拐区成立,隶属内蒙古煤炭工业厅管辖。1985年,全国煤炭战线实行原煤生产总承包后,原煤产量突破200万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凭借煤炭产业优势,石拐地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11亿元。1998年9月,包头矿务局划归神华集团,更名为神华集团包头矿业公司(神包矿业公司)。2000年后,石拐地区煤炭资源枯竭,神包矿业公司所属的长汉沟矿、五当沟矿、河滩沟矿、白狐沟矿等企业先后破产、倒闭,开始逐步撤出石拐区,转往鄂尔多斯及土默特右旗等地。井架、绞车、厂房……这些丰富的工业遗产成为包头的宝贵财富,虽历经岁月洗礼,时间沉淀,显得沧桑破败,然而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演绎的一部部矿工奋斗史、辉煌史,犹如一座英雄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长汉沟煤矿是包头矿务局五大生产矿井(长汉沟、五当沟矿、河滩沟、白狐沟、阿刀亥)中的一个老矿,位于石拐矿区北部约4公里处喇嘛坝,在大发窑东南侧。长汉沟煤矿与包头矿务局一矿(召沟平硐)同属一个煤层,为石拐煤田的一部分,以产气煤著称,面积约7.64平方公里,井田东西长3.3公里,南北宽2.5公里。井田里废旧窑口甚多,俗称二矿。长汉沟煤矿始建于1956年4月5日,竖井于1958年9月15日开工,正式投入生产。1956年建井时,按年产60万吨的竖井井型配备安装各种提升机电设备,主井提升安装了苏联1954年产26M2500/1200A型绞车和AT1613-6-16型电机,容量为180千瓦。井架上的天轮直径为3米,用直径为31毫米的钢丝绳牵制。副井提升安装为苏联1956年产6M46MN绞车和AT1713-7-20型电机,容量为260千瓦。副井架上的天轮直径为4米,用直径为43.5毫米的钢丝绳牵制。通风设备安装,初期使用局部扇风机从中央副井压入两翼。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煤矿生产条件也发生了改变,1960年12月,引进KMD-1-2型矿工牌康拜因截煤机,提高了原煤生产能力。1964年,东大巷与东风井贯通后,改为边界抽出式通风,安装了两台213G-1.8轴流式扇风机。运输设备上,斜巷使用11.4千瓦调度绞车,带动一吨矿车提升,大巷运输使用架线式10吨电机车带动二吨串连矿车。
1965年9月11日,贺兰山公司内蒙古煤炭分公司决定。召沟矿与长汉沟矿合并,定名为长汉沟煤矿。长汉沟煤田矿井原设计能力为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45年。1963年核定为4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1980年又一次核定为40万吨/年。
职工队伍由建井初期的933人,发展为1989年的3573人。职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建有职工住宅、活动室、俱乐部、图书室等等,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1990年,矿井报废时有22个基层生产、辅助单位,14个机关科室,1990年底变为17个机关科室,14个生产辅助单位,属半机械化矿井。1958-1990年,共为国家生产原煤1954万吨,掘进延米381029米,煤产量一直居全局之首。1983-1984年,曾荣获内蒙古煤炭厅“先进集体”的称号。1983年,被评为煤炭部煤炭质量检查全国33个先进矿之一。1981-1990年,曾先后四次荣获包头市“先进企业”称号。1991年4月,矿井报废,成立了长汉沟多种经营公司。2003年8月,长汉沟煤矿关闭破产。
如今,走在大发街上,已无当年的繁华热闹,沿途所见门窗破败、断壁残垣,出于文物保护,那些带有特殊符号的日伪洋桥、电报局、办公窑洞及农富连俄式旧址、矿工俱乐部等建筑物连同文管部门新立的“大发商业街旧址”保护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偶尔在街上能碰上几户仍坚守在那里生活的老人和几只嬉戏玩耍的狗。魏勋夫妇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来这里安家并工作直至退休,老两口至今仍居住在棚户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采访中得知,棚户区改造中,他们把政府分给的安置房留给了孩子。老两口在这里自己种地、育花,与从前一样生活依旧,感到舒适惬意。在热心的魏勋夫妇指引下,我们参观了当年侵华日军在大发所建的井口遗址,并给我们讲述了长汉沟煤矿的发展史。如今,随着岁月的变迁,长汉沟煤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脑海,却成了魏勋夫妇心中永远的记忆。(郭文达)
(本文参考《石拐区志》《包头矿务局煤炭工业志(1646-1991)》;黑白图片来自包头市石拐区《留住记忆》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