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较为完整的石拐区赵北古长城遗址李强摄
胡服骑射雕塑李强摄
从史籍记载看,包头地区的开发大约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关于他在塞北高原修筑长城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包头人还给他塑了一尊像。
春秋时邯郸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属赵,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长达165年之久。在赵国统治时期,邯郸得以迅速发展,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出现的局面,邯郸成为名扬天下的大都市。那时的邯郸,不仅是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还是中原冶铁业和商业中心。但是当王位传到赵武灵王的时候,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国家其国势已日趋衰弱,那时的赵国西边有强秦的威逼,对赵国一直虎视眈眈,“亡赵之心不死”,常有战争发生。赵国的东边有齐国的不断进攻,也就是说赵国两头挨打。北边更麻烦,匈奴屡屡骚扰,攻城掳财,扰乱边疆。更糟的是林胡和楼烦也乘机捣乱,弄得赵国国无宁日,人民苦不堪言,赵国危在旦夕,面临灭亡的危险,也就在这个时候,赵雍在其叔父公子成的拥立下,继位为赵王,号武灵。赵武灵王年轻好胜,血气方刚,不甘心受欺凌、遭祸乱,很想富国强兵,干一番兴国事业。他继位时,赵国周围楚、齐、秦、魏等国都已称王,谋臣们劝他也改称王。武灵王回答:称公称王只是虚名,要紧的是国富民强,这才是真正称王于天下。
赵国北境有很长的边界与林胡、楼烦等胡人接壤,经常受到侵扰。武灵王为此多次到北境察看,他渐渐地悟出一个道理,要想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那就得先学习胡人,在赵国来一番改革。为此,他奖励耕作,发展农业,壮大冶炼工业,鼓励将士杀敌立功,还亲自跑到战场前线,一面指挥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从中寻找取胜的经验。
有一次,武灵王化装成“使者”亲使秦国,“考察”秦国实际情况,待秦国发觉时,他已安然返国。还有一次,他化装成普通边民,短衣窄裤,头戴毡帽,混进胡营,仔细了解了胡人练兵的情况,然后逃离回去。就这样,他经过长期的细心“调查研究”,才认识到胡人军队穿紧身短衣窄裤的服装,骑马射箭作战的优越性,发现了自己军队穿着宽大的战袍,驾着笨重的战车作战的缺点。胡人这种战法,机动灵活,进退自如,攻守皆宜。而自己祖传的车战,攻不能追击胡骑,退躲不过追兵,常吃败仗。尤其是在丘陵、山地作战,胡人更优于自己。于是,他就想进行一次军事改革,让自己的军队也穿胡服、习骑射,改变祖传的那种穿战袍、驾战车的作战方法。
武灵王的这一主张,虽受到肥义、娄缓等革新派大臣的支持,却遭到了他的叔父公子成等守旧派重臣们的强烈反对。反对派认为,胡服骑射是损伤祖礼、破坏祖制、有害国体的伤风败俗行为,是背叛祖宗的逆行,于是群起而攻之,坚决阻止这一改革。公子成还恃功自骄,在责骂赵武灵王为忤逆不孝的昏君之后,便以辞朝相威胁。其他守旧臣吏有公子成为靠山,更是气焰嚣张,肆意攻击胡服骑射,大造反对舆论,要维护传统旧制,不能丢掉旧式战法,即使打了败仗也不接受教训,反说赵武灵王的主张违了天意,伤了祖宗,动摇了军心……
赵雍面对重重压力,召集肥义、娄缓等大臣计议,认为保守势力的总后台是公子成,是这场改革的最大障碍,而公子成又是赵雍的大恩人,在赵雍的继位问题上态度坚决,力排众议,毫不动摇地支持其登上王位,又率军平定叛乱,为国之安定立下汗马功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功劳卓著的王叔不支持改革,那是万万不可贸然行事的。
为此,赵雍寝不安枕,食不甘味,焦急万分。他思前想后,觉得对王叔公子成不能以非对非,更不能一杀了之。他回想起当年老王驾崩,国内无主,秦王探得情报,阴谋挑起继位之争,以便乘乱入侵灭掉赵国时,正是公子成当机立断,立自己为王,从而挫败了秦王阴谋,保住了赵氏江山社稷。这一功劳,不容忽视,不仅安定了赵国,也使赵雍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今自己当政了,地位巩固了,若只顾一时痛快,而伤害了恩人,岂不令世人齿寒?况且王叔公子成虽然老了,思想守旧,反对改革,也曾羞辱了自己,侵犯了君王威权,不成体统,但并无篡权谋位之心。出发点还是忠于君王,热爱祖国的。对这样的反对派领袖人物,绝不能粗暴无礼,更不能滥施刑罚,那会因小失大,引起内乱,招至祸殃。那么,怎么办呢?有道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方能化解矛盾,把老王叔争取过来。于是赵雍放下君王的架子,屈尊登门拜望公子成,向公子成耐心地陈述了旧服旧制的种种弊端,阐明了新服新制的优越性,用亲身经历和深入敌阵看到的实况为例,说得入情入理,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十分动人。最后,他看到王叔沉默不语,心有所动时,便继续说道:“王叔啊,王叔!你想想吧,从古到今,不管哪朝哪代,所有的律令礼制,哪一条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呢?所有服装和器械哪一件不是为了穿用方便而制作的呢?古人说过‘因事而制礼’,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利,适合当时的环境,古人能‘制礼’,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我今日推行胡服骑射,革除旧服旧制,符合实际情况,既能富国强兵,又可抵御强国侵扰,有何不可呢?像我们现在的军队,穿着行动很不方便的宽袖长襟的战袍,坐着笨重的战车,攻不能追打敌人,退又会被敌人追上,能强大吗?能不吃败仗吗?这么下去我们赵国慢慢不就灭亡了吗?”
武灵王的言论颇有道理,过去的战法愚笨,军队以战车为主,每车配甲士三员,车后随步兵七十二员。每逢阵战,预先列好方队,然后一通鼓令,才与敌人冲击拼杀。中原的这套战法,对于北方胡人是全无用场。而胡人无论是行军或作战,都很简便快捷,一匹快马、一身便装、一把利刀、一袋干肉、一壶泉水就能来如电去如风,征服天下。
他接着再劝王叔:“您老人家也说说,到底是只顾脸面、死守祖制和成规故礼重要,还是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保国安民重要?还请王叔三思!”
武灵王这一席话,如春风化雨,句句打动了公子成,解开了公子成心中的疙瘩,使他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陈腐观念的错误,转而支持武灵王的改革。
武灵王认为,摆在赵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入侵中原的胡人铁骑,只要修筑一条长城,胡马铁骑就甭想跨越——阻其行、断其路,才能给赵国带来安全。
公元前300多年,赵武灵王筑起一条五百多公里长的赵长城——东起河北省蔚县,经山西省雁北,再傍阴山山脉南麓迤逦而西,经包头直至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赵长城在包头境内,东从土默特右旗与土默特左旗交界处的协力气村一带进入包头,沿大青山西去。从石拐区老爷庙山以东经北部的大庙、二相公窑、西边墙壕等地,越昆都仑沟口、梅力更沟口入乌拉特前旗。赵长城的特点是长城修筑于阴山南麓,一般取直线行进,长城主体以土筑为主,个别地段用石筑。长城在重要关口往往置有与长城相依的障城,这些障城多为长方形,有的与长城相连。障城的规模和数量往往与该关口的重要程度相关。在包头境内,赵长城全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公元前302年,武灵王命吏大夫的奴隶们都迁移到九原,充实边境,垦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又命令边塞将士、官吏、士民都穿胡服,守边疆。
公元前306年,赵国军队消灭楼烦、林胡,辟地千里,在阴山之南建立了代郡、雁门、云中三郡。包头麻池古城即为云中郡所辖之九原。
武灵王为了与秦国争夺霸权,又亲自到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九原活动。他以九原为基地,移民实边,垦农田、建马苑,征集林胡、楼烦的士兵,准备从北向南出兵攻秦。武灵王还乔装打扮成赵国使臣到秦国去观察沿途的地形,绘制地图。后来因国内发生变乱,武灵王死去,才未能实现与秦争雄的目的。
由于这一军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被历代传为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到两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犹在。如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包头市的旅游景点,供人凭吊。
今天的赵长城虽然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作为历史遗迹,也足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有诗曰:
骑射胡服捍北疆,
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
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
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
只剩蓬蒿伴土墙。
赵武灵王在包头修长城,穿胡服,习骑射,垦农田,并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内地文化渗透到这片古老的地域,把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入塞外,赵武灵王功不可没。(樊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