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1日,在固阳县城东一小山岗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建。纪念塔于1955年正式落成,塔的正面有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题写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七个鎏金大字。纪念塔的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01
战功赫赫
1939年,中共派地下党员到伪蒙古军第九师做策反工作,并与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取得联系。1945年8月10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蒙古军第九师在中共地下党工作者乌力吉敖喜尔的率领下,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宣布起义,脱离日军控制的伪蒙古军,编为中共领导的内蒙古人民游击队,乌力吉敖喜尔任司令。1946年1月,改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十一师,1948年1月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毕力格巴图尔任师长兼政委。
毕力格巴图尔出生在土默特左旗什拉岱村,1929年参加革命,后到苏联、蒙古国学习,1934年回国。1939年受组织派遣到伪蒙古军第九师收集情报。1949年1月,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简称骑四师,毕力格巴图尔任师长兼政委。当时,骑四师的士兵来自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省、乌兰察布盟等地。
骑四师组建后,曾参与保卫锡、察、乌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参加平津战役、解放察哈尔省战役、乌兰察布盟战役,建国初期在绥西、绥北(今内蒙古西部)参加剿匪等,为内蒙古的解放事业和巩固新中国政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解放战争中骑四师共大小战斗224次,击毙敌人1514人,俘虏1476人,接收投诚者570人。缴获枪2130支、炮62门、子弹84660发、汽车10辆、马匹7065匹、骆驼72峰。剿匪大小战斗14次,击毙和俘虏土匪700余人,缴获枪支765支、子弹22753发。(《毕力格巴图尔》,2008年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在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中牺牲烈士305名,有副师长脑门达赖,团长扎木斯冷、特古舍,团参谋长图门乌力吉,连长那木吉拉、曹克斯冷,战士陶高等。还有负伤或积劳成疾而病故的人员138名。
195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开始整编转业复员工作,相当多的干部、战士转业到乌兰察布盟各单位,师长毕力格巴图尔任乌兰察布盟盟长。达茂旗就安置有110多人,拉斯格、双山、贺天有、孟克、额仁青登德格、三喜、巴勒吉、拉喜等老战士同他们的家属,集体转业到百灵庙南5公里处的呼和额日格(南营所),成立红光牧业社,从骑四师后勤部拨羊400只、马50匹、牛70头作为生产和生活保证。
02
英雄归处
1951年8月,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和政府决定成立骑四师寻回烈士遗骨小组,骑四师师长毕力格巴图尔说:“一定要将烈士们的遗骨找回来,以慰他们在天之灵。”烈士遗骨收集小组由骑四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孝顺嘎为队长,宝音贺希格、依德新诺回布、敖斯尔扎布为队员。烈士遗骨收集小组历时半年,行程5000公里,走遍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省等40多个地方,核实烈士名单、籍贯、年龄、职务。绘制了寻找路线图,包括烈士牺牲时间和地点、掩埋地点的地形和标识,缝制了350多条布骨灰袋,四子王旗准备了12峰骆驼装运烈士遗骨。
寻回烈士遗骨小组,将锡林格勒盟苏尼特旗好日高庙、阿其图、陶高图庙、温都尔庙安放的革命烈士以及达茂旗、武川县、四子王旗、乌拉特中旗、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商都县、兴和县147名革命烈士和108名病故军人的遗体就地火化。多数烈士遗体、遗物没有腐烂,还找到了放在衣兜的个人档案布条,其中包括骑四师十团在包头八背沟和翁格尔沟牺牲的烈士,只有11名革命烈士遗体没有找到。烈士们的遗体被火化后带回。
1953年5月1日,乌兰察布盟盟长毕力格巴图尔提议,决定在固阳县城东小山顶上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四师烈士纪念塔,安放革命烈士骨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烈士纪念塔高17米,塔基边长7.6米,建筑面积5776米。塔基下建造宽敞的地下室,安放革命烈士骨灰305人和找不到遗骨的烈士灵位,纪念墙镌刻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在祭奠仪式上,毕力格巴图师长宣读了安放烈士骨灰的祭文。
1953年5月,纪念塔顶端建造了骑马战士塑像,意为压倒敌人,勇往直前。因此,选定战斗英雄黑山阻击战特等功臣获得者努塔为原型,身背骑四师神枪手双山的步枪,手持战斗英雄王连胜的马刀,骑着战士们最心爱的长鬃枣红马,多次排练定型。塑像战士身高1.63米,战刀长0.98米,枪长1.15米,战马长度1.76米,高1.62米。
1993年12月,固阳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第四师纪念塔被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996年,被包头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