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于8月7日出任东北挺进军司令,并兼理东北四省招抚事宜,具体职责是“警卫伊盟,坚守河防”。8月21日,马占山到达大同开始组建部队,到1938年,东北挺进军下辖骑兵六师,新编骑兵三师,暂编骑兵一旅、二旅、三旅,暂编游击一支队和二支队,并设立了参谋、军需、军械、军法、招抚、兽医等八大处,其中暂编骑兵二旅的主要组成人员就是刘盛五率领的萨县保卫团。
1938年2月22日,伪蒙古军第四师第12团及驻扎在托县的日军近1500人进攻东北挺进军驻地大营盘(今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早有抗日决心的刘盛五率领萨县保卫团及时反正,作为内应一举击溃敌伪,随后又有千余名日伪从萨县向南进犯增援,刘盛五率部于27日将敌包围,生擒日伪30余名,得获枪马甚多,为此,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给予高度评价。此役之后,萨县保卫团500余人被马占山改编为东北挺进军暂编骑兵第二旅,刘盛五任少将旅长,布防于黄河南岸。1938年3月16日,马占山亲率一旅及刘盛五本部渡过黄河,与盘踞于托克托县的日伪激战两昼夜,于17日午夜将被陷五个月之久的托县完全收复,俘敌50余名,毙死日军20多名、伪军百余名,刘盛五部也伤亡较重。著名记者杨令德在《活跃的北战场》一书中这样评价刘盛五的部队,“骑术精,射击准,地理熟,加以深受亡痛之苦,所以在马占山将军的领导下,便英勇地开展了绥远的游击战争”。1938年4月,骑二旅参加了绥北战役,收复了察素齐火车站。在进击武川时遭日军重兵围困,骑二旅伤亡惨重,随后部队退往黄油杆子村(今固阳县兴顺西镇红油杆子村),不幸又遭日军包围,为掩护马占山撤退,骑六师少将师长刘桂五以身殉国。马占山率部退至绥陕晋三省交界处的哈拉寨,并将此地置为东北挺进军司令部。
哈拉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东北,北通河套,东控河东,南扼神榆,该地两翼背山,一川为涧,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受挫后的马占山部在哈拉寨进行休整。1939年11月,第六战区发动冬季攻势,骑二旅负责袭扰归绥,当骑二旅进至尔林岱村(今呼和浩特市毕克齐镇境内)驻扎过夜时,突遭日军包围,双方展开激战,英勇的骑二旅共毙敌100多人,炸毁敌军汽车十辆。1940年,由于骑二旅减员过甚,马占山对其进行改编,刘盛五出任骑五师少将副师长。骑二旅虽然被改编,但他们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却永远让人们铭记。
1942年,马占山在哈拉寨南山上修建忠烈祠,祠堂坐南向北,建在石窟中,门砖刻有“忠烈祠”三字,窟门前有拜碑亭一座,亭下立有四碑,分别是傅作义题写的“浩气长存”,邓宝珊的“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慕新亚等人合题的“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边风塞月千秋”,还有一碑便是马占山题写的碑文,记述了与日浴血奋战的事迹。忠烈祠背后便是抗日烈士纪念塔,原塔被毁后,2004年,哈拉寨镇村民自发捐款,在原址重新修建,碑体上镌刻着马占山的手迹“还我河山”。塔前是2013年兴建的烈士陵园,园内苍松翠柏,肃穆端庄。几十座墓碑上面刻着一个或几个烈士的名字,而在这几十座墓碑中,骑二旅的官兵竟达几十位,他们都是老萨县人,他们的名字是:邓其华、韩德功、游子明、高世明、韩凯臣、董珠、范德、马得胜、刘文义、钱进禄、吕海铭、冀起世、郝建忠、王占山、万长胜、王占魁、姜文斌、高志远、孔祥云、武殿荣、闫瑞祥、贺永年、张国梁、林世民、齐利生、秦富、马金栓、徐继保、邓成山、刘永胜、高常胜、李明、刘广集、胡准、牛鸿飞、林进、卜世荣、刘守牛、武景春、梁明、梁德胜、卢德义、郝大昌、任龙祥、邵立学、夏喜贵、李福庆、彭云、刘满岳、王光头、王昆山、张学业、郑天才、陈德云、任得胜、王虎、赵英冠、奕占山、马成胜、陈有田、王觉用。
2020年10月20日,我们一行六人辗转到哈拉寨,拜谒抗日烈士,在萨县阵亡将士的墓碑前,我们向这些长眠于异乡的故乡英灵致以最为崇高的敬礼,他们是故乡的骄傲。同行的杜华先生现场赋诗一首:
草黄秋老子归哀,哈镇寻踪塞燕陪。
忠烈祠前沾浩气,英雄塔下化冥财。
健儿抗日随时去,战马驮尸洒泪回。
八十年来家信绝,今吾向冢泼青梅。
马占山为何将驻地选在哈拉寨?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哈镇,今天看来,它不过是陕西东北角上一个普通的小镇,然而,在80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这儿却是陕北抗战军事重镇。彼时,此镇名曰哈拉寨。
哈拉寨坐落于府谷县城北偏西70公里处陕蒙交界处,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放垦禁留地以来,便成为陕北和晋西北通向内蒙古的通衢要道。至清中期,哈拉寨已发展为长城口外民族商贸来往的重要集市,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居蒙汉贸易三镇之首(另两处为古城和沙梁)。至20世纪30年代,小小哈拉寨常住人口近两万,以手工油坊、毯坊最负盛名。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乌兰夫、白海风率领的蒙旗保安总队经绥远抗战后曾驻军哈拉寨休整。不久,八路军第120师联络参谋处也进驻哈拉寨,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了第120师绥蒙游击支队。当然,让哈镇取得陕北抗战军事重镇地位的,当数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挺进军的到来。
早在1937年10月,东北挺进军先遣队骑兵第3师曾建议选内蒙古东胜为驻地,马占山认为东胜地形开阔,不利于防空和隐蔽,否定了这一意见。后有部下建议改驻陕西府谷大岔,据说马占山觉得此地名不甚吉利,再次否决。最后,哈拉寨进入了马占山的视野,当听到“哈拉”是蒙语“黑色”之意,早年曾占据黑虎岭,后镇守黑河,曾为黑龙江省主席,素崇黑色的马占山大喜,决定将指挥部设置于此。
其实,选定哈拉寨完全是出于军事考虑。该地两翼背山,一川为涧,涧旁为路,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易守、易走、易藏。其时,傅作义部驻扎于山西河曲,邓宝珊部位于陕西榆林,加上哈拉寨,恰为掎角之势。此外,哈拉寨人口较多,贸易发达,也易于筹集军需。
1945年8月18日,抗战胜利,马占山率部离开哈拉寨返回东北老家。当地居民自发树立“马公德政碑”以记功绩,这不仅因其驻军七年抗击伪寇,更蕴含着对马占山发展当地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深深感谢。
1941年,马占山率先捐款15万元,加上东北挺进军其他军官捐款共计30多万元,于哈拉寨兴建了凤凰镇中山中心小学。校内建有中山大礼堂和秀芳图书楼(马占山表字秀芳),最多时有男女学生200多名,是府谷全县当时设施最好的完全小学。(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