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街景 刘清成摄
昔日的包头钢铁学院(资料图)
包九中八十年代毕业照(资料图)
原包头广播电视报发行处(资料图)
乌兰道东起民族东路西至三八路,位于钢铁大街和青年路之间,几乎横贯昆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兰道是昆区主要文化街,包头日报社、包头广电局、包九中、老钢院、文渊阁书店、席殊书屋、三星书屋,加之一街之隔的老医学院,想不成为文化中心都难,对于文学爱好者这里留有太多的记忆。
乌兰道的文化街标志应该是以包头日报社为重要坐标的,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报纸、广播、书籍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三大渠道,人们从一张小小的报纸里得到许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近期建成的包头日报社报史馆,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到解放以后包头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也更清晰地展现出它在包头文化脉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包头日报创刊于1931年, 1952年改为市委机关报,1958年8月,报社迁址昆区原包头医学院大院里,1963年搬迁至乌兰道现址。1964年3月,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来包头视察期间题词:“毛锥日夜写纵横,无限英雄战斗情,鹿野钢城新天地,文旗浩荡树边城”。1990年7月1日,《包头日报》由周六刊改出周七刊,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报”。《包头日报》副刊原名《火花》,1982年更名为《花雨》。那时的包头日报社是一座大屋顶的三层旧楼,1996年“5·3”地震后改建成为目前的办公楼。如今《包头日报》即将迎来九十岁生日,“一纸蝶变、一城华彩”准确地诠释出了这座文化地标走过的路程。
乌兰道9号原是老包头市广播电视局大院,一座三层小楼,广电局机关和包头广播电台都在这里办公。院东有一座十几米高的广播信号发射铁塔,院南侧一排平房就是《包头广播电视》报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的广播电视大楼在钢铁大街落成后,局机关和电台、广播电视报社一并迁入钢铁大街现在的办公地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刚刚走进寻常百姓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有限、电视节目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包头电视节目报》就成了家庭必备报纸,用一报难求、洛阳纸贵来形容绝不为过。
1981年12月19日,《包头电视节目报》创刊,4开2版,每周1期。主要介绍当周播出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一周节目预告。1982年,《包头电视节目报》扩大为4开4版,增加了广播电台的节目内容介绍和广播节目时间表。1984年更名为《包头广播电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报名。
主要有“本市一周要闻”“社会窗口”“视听动态”“视听副刊”“影视歌曲”等专栏,1989年新增“收视指南”“家庭园地”“影视文摘”等栏目。发行量达20多万份,是当时自治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除在包头发行外,还销售到邻近的伊盟、巴盟、呼和浩特部分地区。
那时一到出报的时候,广电局大院外面车水马龙,取报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十分热闹。特别是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取报的队伍出现了拥堵,工作人员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交警也赶来疏导交通,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好几天,有的为了早点取上报纸,半夜就去排队。那时全市大街小巷的报亭代卖的电视报也被抢购一空,过年的时候电视报和对联一样,成了每个家庭必备的年货。
近日,《今日头条》播出了一则短视频,从这则珍贵的视频中依然能看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报的情况,视频显示,1997年由12版扩大为16版,2019年1月1日休刊、累计出刊1929期,历经38年的《包头广播电视》报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谈到乌兰道的文化记忆,包九中和老钢院是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那个年代,有的人不知道包头日报社在哪儿,但一说包九中对面,人们马上就能定位。
1956年开始,昆都仑区成了包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子女急需就近入学。1957年,决定在乌兰道中段新建一所完全中学,新建校按当时序列命名为包头市第九中学。当时请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协助设计,包头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于1957年8月开始施工,新建成的包九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两座教学楼、一座大礼堂兼学生食堂、一座教工食堂、两栋教职工宿舍、八栋学生宿舍,合计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当时学校的建筑非常气派,教学设备、器材图书均为一流配置。63年过去了,这所学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自治区一流的名校。
1956年2月6日,重工业部决定在包头成立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即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2月9日,来自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基建科27岁的张国威风尘仆仆,带着重工业部公函和公章来到包头。春节刚过他就把重工业部的公函交给包头市领导,在包头市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很快完成了选址、征地手续并破土动工,包头钢铁工业学校选址于乌兰道北侧。
到1960年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时,已经建成教学主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室、运动场及家属宿舍等,校园总占地面积140余亩。包头钢院为全国冶金系统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包钢输送了优秀人才,为包头市的工业基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学校迁往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7号,如今学校原址已经变为一片住宅小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乌兰道上有三家非常知名的书店:文渊阁、席殊、三星。周边的包九中、钢铁学院、医学院的师生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1987年,文渊阁就以一个小铁棚的样子出现在昆区乌兰道,近三十年荣辱兴衰,始终没有离开乌兰道。文渊阁和三星书店在乌兰道上经营了都有二十多年,那时的文渊阁,营业面积足有300平方米。最辉煌的一段在1996年前,最多时文渊阁有7家店,包头4家,呼市3家,仅雇员就有50多人,当年《汪国真诗选》《围城》《穆斯林的葬礼》出版时,书店没开门外面就已排起长长的队伍,晚上10点下班门都关不了。那时的包头媒体对这些新兴的书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些书店现已搬迁,留下的是人们对那段辉煌岁月的怀念。
如今,经过多次改造,昔日拥堵、陈旧、杂乱的乌兰道以整洁有序、现代大气的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尤其到了夜晚,这里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成为昆区最美的商业美食街,但上年纪的人还是常常回忆起这里久久不散的书香墨香。(刘清成)